冬天到了,天气寒冷,面对干燥和低温的双重挑战,皲裂、冻疮及瘙痒等皮肤病纷纷出来“打卡”,又痛又痒的皮肤病常常让人坐立不安,甚至分分钟想要“截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唐慧副主任医师提醒,冬季皮肤病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可防、可治。
皲裂
冬天,气候干燥,皮肤很容易皲裂,尤其是暴露在外的脸颊、唇部、双手、脚跟等。皲裂的皮肤会变硬、增厚、脱屑、泛红,甚至开裂、出血,常伴有遇冷疼痛、遇热瘙痒等症状。
防治方法
预防皲裂的发生,“锁”住皮肤中的水分最重要。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减少水分丢失:
1.戴上保暖的手套和口罩,穿好厚实的衣裤,与寒冷干燥的室外环境隔绝;
2.避免过于频繁的洗澡、洗脸、洗手,避免与洗洁精、洗衣液等洗涤用品直接接触,以减少刺激;
3.在暖气或空调供暖的干燥室内,可使用加湿器。
此外,保湿霜比保湿乳更适合防治皮肤皲裂,在皮肤干燥或皲裂部位,可每日多次涂抹面霜、护手霜、唇膏等。
在选择和使用保湿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1.选用的保湿霜或者润唇膏成分应尽量单一,尿囊素、凡士林等较安全、有效。色素、香精等添加剂可能会刺激皮肤,应避免接触。
2.手足部位皮肤较厚,日常生活中又容易受到摩擦刺激,发生皲裂后往往较严重,为避免因疼痛影响生活,涂抹保湿霜后可采用保鲜膜、薄膜手套等进行短时“封包”,增加保湿和防裂效果。
瘙痒
冬季天气寒冷,汗液、皮脂分泌减少,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好发于中老年人,表现为皮肤干燥,或有细薄鳞屑,甚至出现轻度开裂。
防治方法
皮肤瘙痒发生后,患者在生活中应关注以下事项:
1.洗澡时,尽量减少沐浴液或肥皂的使用频率,少搓澡;温水洗浴时间应短于10分钟,浴后轻轻吸干,并立即全身涂抹保湿剂;
2.贴身穿着棉质衣服,避免羊毛、化纤织物等对皮肤的刺激;
3.在暖气或空调供暖的干燥室内,可使用加湿器。
特别提示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尤其是老年人。除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导致皮肤瘙痒外,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尿毒症、血液病等均可引起皮肤瘙痒。当瘙痒顽固、进行性加重时,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切忌随意使用“止痒药”,以免贻误病情。
冻疮
冻疮也是频繁发作于冬季的皮肤病。正常情况下,气温降低后,位于皮肤下的小血管会发生收缩。但如收缩过久,便会引起血管麻痹、扩张,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发生冻疮。冻疮最常累及手、足、耳等易于暴露的部位,末梢血液循环差或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如儿童、老人及室外工作者等,更易罹患冻疮。
防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三部曲”预防冻疮。
1.保暖:穿戴足够保暖的耳罩、手套、鞋袜。
2.宽松:许多人为了保暖,喜欢在冬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实际上,穿着过紧的衣物会压迫末梢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反而更容易诱发冻疮。因此,冬季的鞋、袜、裤子等切勿过紧,应宽松、透气、干燥。
3.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有利于末梢血液循环。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可采用多按摩手脚、双耳和脸颊等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预防冻疮。
一旦出现冻疮,应根据症状进行治疗。
1.初发或不严重的冻疮,通过保暖,多数可在数周内自愈。
2.红、肿、痒比较明显时,可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酌情选择外用药膏或口服药物。常用的外用药有冻疮膏、复方硝苯地平软膏或激素类药膏。
特别提示
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人群的血管状况常常较差,更易发生冻疮或相关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疾病。患有部分皮肤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病,甚至肿瘤,也可能出现冻疮样症状,因此,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冻疮患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到医院就诊完善检查。
专家介绍
唐慧,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主要致力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承担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擅长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痤疮、皮肤癣菌病、带状疱疹、白癜风、银屑病和结缔组织病等皮肤病的诊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