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经历了新中国电影发展成长历程。他的代表作《早春二月》凭借丰富的细节,以及借鉴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成为影史上的经典。
著名导演谢铁骊昨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在他身后,《早春二月》《包氏父子》《暴风骤雨》《海霞》《红楼梦》等或逸趣横生、或缜密细致的经典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
“一直听说谢导身体不太好,今天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痛。”导演谢飞说。当年,谢晋与谢铁骊一南一北领衔中国第三代导演,如今,世上再无“南北二谢”。谢飞说:“2008年谢晋导演去世,今天谢铁骊导演又离开我们,对中国电影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最大成就是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
原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导演傅红星如此评价谢铁骊:“谢导演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对中国电影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可谓这条路上的先行者。”
十二三岁参加革命队伍,在抗日的烽火中展开艺术生涯,谢铁骊并非科班出身,也从未接受过专业教育。但凭借对艺术的追求与自身的奋发图强,他在部队里自学成才。在影评人们看来,那段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使得他此后无论是对微小格局的精雕,还是对宏阔变迁的把控,无论是中式意境的刻画,还是现实风格的描绘,都能掌握得游刃有余。
谢铁骊30多岁就独立执导了个人第一部影片《无名岛》,还随导演水华拍摄了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而他留下的独特财富,当属被评论界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电影”《早春二月》。影片将浓郁的文学性与强烈的视觉性融为一体,产生一种于平淡之处见深邃、于冷峻之中感热烈的动人魅力。时至今日,它的艺术价值愈显珍贵,被普遍认知为一部具有突破性的民族风格影片。傅红星说:“《早春二月》把东方文化的含蓄、隽永表达得极具神韵,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峰。而《红楼梦》带有的中国本土民族美学特色,尤其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传承下来的艺术品格,让谢铁骊导演走在了民族化道路的前端。”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年事已高的谢铁骊仍然活跃在创作一线,先后推出《古墓荒斋》《月落玉长河》《金秋桂花迟》等多部作品,还对周迅等演员有着知遇之恩。他一生共留下了30多部电影。
年逾八旬时千字箴言赠与中国电影
谢铁骊导演的创作史,反映着建国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境况。因此,与大环境相伴相随的谢导,在迈入耄耋之年时,仍亲自执笔,以千字箴言赠与中国电影。
2006年,八旬的谢铁骊在个人博客中撰文,谈《内地电影的三大弊病》。他从“电影经费亟待解决”“监督机制仍有问题”“中国电影缘何赔本”这三方面,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写道:中国电影业发展不景气,经费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电影投资大、回收慢的特征所决定的。“国家应该尽量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国电影提供发展经费”是他发出的呼吁。他还直言:“加入WTO后,国家规定,中国电影市场的2/3必须为国产影片,可是谁来监督?而偷报瞒报使电影生产厂家不能如数获得应有收入,这些细化问题该由更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管理。”
那篇博文的最后,他谈到,中国电影赔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幕过于集中。“中国的人口主要在农村,而我们的电影人却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乃至乡镇缺乏关注。”早在9年前,这位老人就前瞻性地提出,中国电影需要培育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谢铁骊经典作品
林家铺子(1959年)
导演:水华
副导演:谢铁骊、欧凡
编剧:夏衍
主演:谢添、陈述、张亮、于蓝
早春二月(1963年)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记者 钱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