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女生拈起兰花指,男生扶肩揉三下,百转千回的擞腔里,相视一笑、气恼全消。这不是哪所学校艺术节的自娱自乐,而是登上电视荧屏的教学现场。2月15日,一档全新栏目《艺术课堂》在艺术人文频道开播。首期节目录完,延安中学的高山白云同学就现学现用,拿起昆剧《牡丹亭》里的腔调,赞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艺术课堂》,怎知昆剧雅致如许。”
“从汉服看中华礼仪”、“从天下三大行书学习如何欣赏书法”、“从石库门走出的海派文化”……上海市教委与SMG公益媒体群《艺术课堂》将为青少年奉上8堂荧屏艺术课,为孩子们打造一把美学之钥。
一家之课,全城可共享
《艺术课堂》上些什么?进才中学的张玉林老师一言以蔽之:“绝不止于技法。”相比传统概念里的音乐课学唱歌,美术课教画画,荧屏里的艺术课从形式深入内涵,由表及里、融会贯通。一堂书法课,亮出《兰亭集序》,更亮出20多个“之”的各有玄妙;40分钟汉服课,古人的袖子里有何乾坤,“端首”与“回眸一笑百媚生”之间有何关联,成为授课老师纠正古装电视剧谬误的良机;从演播室扩展到古戏台的昆曲课,崔莺莺在游园时分心情几何,是抛向学生的开放性问题。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所有艺术课老师的共识。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完一期《艺术课堂》后感慨万千,“古人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归纳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其实万古不变,内涵丰富的六艺之美到今天依旧能滋养人。从小培育的格调、品位与趣味,可以让青少年受益终身。”
艺术进课堂,并不算新鲜。早在10年前,市教委就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送进了全市中小学校,写进教学大纲。如今,要把推广多年的艺术课从线下搬到线上,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化。华东政法大学附中的舞蹈课、光明中学的“刘三姐与山歌美”、进才中学的汉服课、延安中学的昆曲课堂,这些网罗申城各区名校的“独门名课”,借助电视平台,打破壁垒走出校门,成为超越城乡地域、无论人群年龄,都可共享的艺术普及课。
《艺术课堂》制片人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艺术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我们希望《艺术课堂》也能像雨水一样,水流到哪里,艺术之美就在哪里沁入人心。”因为电视的有效传播,以往一位老师、三尺讲坛的受益人群,从一间教室内的几十名学生,扩展到难以估量的千万家庭。
专师主讲,艺术家助阵
每期40分钟,每堂主角来自平常校园里的师生,乍一看,《艺术课堂》俨然校园艺术课的翻版。但市教委副主任王平给节目的评价是:“源于课堂,高于课堂。”其中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摇旗呐喊与突破窠臼的授课方式。
昆曲课上,甩水袖助阵的是上海昆剧院团的沈昳丽,名旦不仅言传身教讲授托腮、兰花指的手位,还带着孩子们去豫园古戏台体验古人生活意境。“从石库门走出的海派文化”中,客座“讲师”换成了著名演员唐群,带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石库门魅力,在童谣声里传播海派文化。一堂解析经典话剧《茶馆》的课上,老师邀请同学们上台自行搭配少年得意时与老年潦倒中,常四爷的迥异服饰。看完《艺术课堂》的片花,著名舞蹈演员朱洁静当场请缨,希望成为下一季荧屏上的艺术老师,她坦言:“一堂公益性的普及课,其意义也许不亚于一场观众千人的演出,为让更多人从小就与艺术相亲相近,我已经坐不住了。”
事实上,此次8期节目只是《艺术课堂》的第一季。今后的寒暑假期里,荧屏上这把美学之钥还会向孩子们打开更多艺术殿堂的大门。“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节目把梁启超的一句话写进宣传片里,是为宗旨。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