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芭青年一代演绎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问世半个世纪之后,《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仍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好的原创舞剧。这当然是作品本身的成功,却也凸显出舞蹈界在当下的尴尬。
今明两年,分别是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首演50周年。在研究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产生了一个疑问:“新时期以来,我们创作了400部舞剧,最高投资达到3000万元,却没有一部在艺术成就上超过这两部作品。为什么?”
在舞台、学界同步受国际瞩目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堪称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的并蒂莲,被称为北“红”南“白”。有这样一些记录可以说明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探索——
50年来,舞剧《红色娘子军》已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深受海内外观众青睐。20世纪末,它不仅荣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和“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的称号,而且先后收入1986年版的《简明牛津芭蕾辞典》和2000年版的《牛津舞蹈辞典》,以超大篇幅进入美国圣詹姆斯出版社1993年版的两卷本《国际芭蕾舞辞典》,由此成为目前在舞台和学界同步引起国际瞩目的中国芭蕾舞剧经典。
而《白毛女》则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总共获得24枚奖牌。
相比之下,自1980年以来,我国尽管创作了400多部舞剧,却没有出现能够在艺术水准上与北“红”南“白”相媲美的作品。
对西方芭蕾的创造性改造
作为《中国芭蕾的丰碑——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文集》一书的主编,欧建平这样解读《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特色:在整个编排过程中,剧组对唯美的、西方的、贵族的芭蕾语汇进行了全面改造。
《红色娘子军》大量吸收了中国武术的多种元素,并从军人的操练与实战中提取了诸如列队、看齐、射击、刺杀、挥刀、投弹等动作语汇,极大地丰富了芭蕾的动作语汇。比如在第一场中,琼花与老四搏斗的双人舞使用了“乌龙绞柱”、“吊腰”等武术动作;琼花与南霸天抗争的双人舞中,也使用了“探海翻身”、“过包”等武术动作。为此,演员们专门学习了戏曲的刀把子功。作品还吸收了许多中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地区民间舞的风格与动作,比如“斗笠舞”;而“大红枣舞”则是河北秧歌与芭蕾舞的结合,这些都展现了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
难得的是,在编舞的精心编排下,这些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竟然与西方芭蕾产生了绝妙的吻合。
中国舞剧呼唤下一部经典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法国《百科全书》对舞剧《红色娘子军》所作的评价:最具中国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而它的不可超越,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以此反观近几十年来中国舞台上涌现出的众多舞剧,用评论家的话来说:“太多西方芭蕾元素了,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
有很多原因来解释中国式舞蹈语言在原创舞剧中的缺席。欧建平说,尽管曾经在1950年代受到“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的批评,芭蕾仍然逐渐在新中国的舞蹈发展史上占据了至高无上,甚至是一统天下的地位,成为新中国舞蹈训练、创作、表演和管理体系的“尚方宝剑”。由此,中华民族的舞蹈美学被芭蕾的“三长一小”西化了,我们的“古典舞”甚至是建立在芭蕾的美学和套路之上的。舞蹈家杨丽萍对此也颇有同感。1980年,她初到北京,就发现中央级的舞蹈院团都把芭蕾作为基本功,自己所在的中央民族歌舞团也不例外。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芭蕾仍然是中国舞蹈界每天都要接受的基训内容,“连杨贵妃都是踮着脚尖的。”杨丽萍无奈地说。
第一代“大春”扮演者、舞蹈家凌桂明说,如今在很多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我们看到很多西方选手都能熟练地运用中国民族舞蹈技巧,而我们中国的芭蕾教学中似乎少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中国民族舞蹈的学习。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学习,演员才会主动地在舞蹈中将民族舞蹈和芭蕾相融合。而这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融合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衔接、新的动作方式,这是我们最需要的。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