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裕
还是熟悉的面孔,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个冬季的银幕几乎被爱情电影裹挟,看来看去,也就是黄晓明、佟大为、周迅和彭于晏的脸。加上无趣的剧情和相似的雷点,在影院睡醒,还以为看的是《中国爱情合伙人》的青春版、船难版、撒娇版和早更版。四集联播,蔚为壮观。
好不容易有《一步之遥》这般不那么纯爱情的影片,顾长卫又携《微爱之渐入佳境》登陆院线。据豆瓣网友评价,“这是一部完全用网络剧、微段子的形式拼凑出速食快餐,迎合生活在微时代中小市民的需要。影片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可避免走向了失控乱炖。”
其实,乱象虽在,失控却谈不上。说到底,眼下的爱情电影之所以千篇一律,背后暗藏着一条主线:当下流行什么,就编排什么;观众喜欢什么,就呈现什么。反正是讨好,逗要逗到笑逐颜开,虐要虐到涕泗横流,票房目标达成,爱情买卖也就此收官。
虽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诠释爱情的电影却有千百种。哪怕技法尚未成熟,国内大导们的爱情电影,至少有过题材的交相辉映。《红高粱》是故土与原始冲动;《霸王别姬》是乱世与爱恨情仇;《不见不散》是世情与轻松小品;《立春》是城乡与人生抉择。
退一步说,那时候的爱情电影,至少能看到高粱地、山楂树,被茶色晕染的小镇和面目各异的人。
翻篇到今天,爱情电影的背景默契地选择了满目繁华的都市,对象也只剩下精神症候的集纳归总。因为意中人钟情撒娇女人,就执着地破除身上的“直女癌”;为了估量暖男的供暖极值,安插一个早更女友;哪怕是回望青春的《匆匆那年》,也免不了“出国、打胎、劈腿”的三件套,还真是“不戴套的是渣男,意外怀孕怎么办”。
如果说过往的爱情电影,多少还能借题材还原时代的情境。如今,再丰富的故事矿藏,也都会回到爱情的“独木桥”。
《太平轮》因为票房平账的缘故,生生拉扯成上下两集,船难背后命运与人事的安排,灾难当前个体的无助与守望,全都让位给了爱情。饶是如此,吴宇森还是没有突破不会讲故事的窠臼。三段爱情模板按部就班,最动人的倒是黄晓明和佟大为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
国内的爱情电影究竟怎么了?
倒不是怀疑大导们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能力,只是,其中大半,转而将技能点加到了市场调研上。知道什么热闹,就刻意拍成什么样,反正再烂不过2小时的春晚语言类作品,钱包鼓鼓,谁还在意骂声隆隆?
当电影的产品属性逐日凸显,进入投资、上线、票房、周边的流水线,捞钱既是千钧重担,又成了借口和托词。更多导演选择了取巧的道路,挖掘流行意象来构建故事内核,穿插行进援引网络段子,偶尔安排些彩蛋,甚至还算是“恩赐”。
哪怕历来走市场路线,郭在容拍《我的野蛮女友》有太多经典的段落,移植到中国却多是戏仿和重复引发的“水土不服”。彭浩翔曾是鬼马和蔫坏的代名词,《撒娇女人最好命》却尽是粗粝与愚顽的价值观。至于张一白,拍的哪里是“80后”的青春,那般用力痛、用力爱、用力报复、用力释然,说好听的是关乎青春的极端想象,讲刻薄些,简直是爱情科幻片。
有时候也会想,或许是观众太善良,认定观影无非是走进影院笑笑。于是大导轻松挥洒,名角本色出演,站着就把钱挣了。谈感情多伤钱,有日进斗金的动力,谁还稀罕谈论爱情?爱情,不过是吸金的幌子、文艺的障眼法、散场后闲扯的谈资而已。
说句道德意味强一点的话,连爱情都能整成生意的电影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有时候,真希望歌里唱的能够成真: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