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型居住社区,肩负着人口导入、改善民生的重任。近年来,上海分批规划了多个“大居”项目,目前这些蓝图正逐步实现。“大居”圆梦的过程,积累了经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实地调查,聚焦“大居”公建配套,希望通过报道为“大居”及后续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馨佳园一街坊居民张根宝至今还记得,乔迁新居的那天晚上,“马路上整晚都没开过几辆车,感觉像搬进了一座孤岛。”那还是2010年,搬进馨佳园后,张根宝的生活和早先住闸北时截然不同:到中心城区与亲朋聚会,晚饭吃完立马要往家赶,唯恐搭不上末班车;朋友来玩,催促多带点鸡蛋生鲜,“周边有钱也无处去买”。4年过去了,作为顾村“大居”的重点社区,馨佳园居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社区通了公交巴士,早晚班车延伸到5点和22点。地铁7号线刘行站、潘广路站开了,还有接驳巴士。菜场建好了,超市营业了,华山医院北院也已投用。这些变化,都是日积月累地发生的。“现在顾村‘大居’的配套还称不上尽善尽美,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张根宝说,但因为一路看着规划变成现实,“我们居民都很有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
密集“大居”的交通演变
沪太路邻近顾村公园附近,密集的楼盘广告分布在马路周边,有些已经破损。相对于推广时的热闹,这些楼盘却大批空置,待价而沽。
再往下两三公里,顾村“大居”馨佳园社区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便是工作日白天,街上仍有一些提着菜篮的居民。规划建设16277户住宅、分成13个街坊的馨佳园,除七街坊618户在建外,其余已全部交付。截至目前,入住户数已达11309户,计28578人,入住率69.5%。
这些来自杨浦、闸北、虹口、普陀、静安、黄浦等中心城区的动迁住户与经适房购房者,交出了一张近七成入住的“成绩单”。可漂亮的数据不是一笔写就的。
一街坊居民宋伟强告诉记者,2009年从虹口区四川北路动迁至此,“做好了吃苦头的思想准备,中心城区出入惯了,到郊区总归要打持久战。”事实也如他所料。刚入住时,地铁尚未开通,乘公交下车还要走1公里多才能到家,“那时候我儿子还在浦东新区读初中,只好每天早上骑着助动车送他去坐公交,晚上再接回来。”
相似的经历,四街坊居民李建红也有。她至今记得刚入住那年,每天一下班连饭都来不及吃,买点熟菜就往家里赶,“一怕搭不上末班车,二怕到站之后,路灯都没几盏,黑漆漆的最后一点路要一个人走完。”当时,交通之难令顾村“大居”形同“孤岛”。
但馨佳园的居民如今都说,变化,就在时间流逝之中渐渐发生着。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管理落实下,地铁7号线如期开通了,约9分钟一班次,居民从此不必在公交车站苦等。1605社区巴士也担负起社区与地铁及临近公交线路的接驳职责。527路巴士引入了社区,早晚高峰时段每10分钟就有一班,早上5点就可搭乘,末班车延迟到22点。附近多条公交线路也陆续投运。
“现在出门,不用再掐分算秒了。”李建红用“笃悠悠”形容眼下馨佳园居民的出行。宋伟强说:“虽然还觉得不够完善,但因为看到了变化,心里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