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四平路2100弄的陈小姐平时开私家车上下班,但每逢周末出门却宁可打车,原因很简单,小区车位少,周末只要开车出去,回来就别想找到地方停车。
因为设置标准跟不上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速,居民小区停车位紧张,眼下已成为申城不少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市交管部门日前出台新版《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将从9月1日起实施。据悉,新《标准》大幅提高住宅配套停车位的标准,今后小区“停车难”问题或许将得到部分缓解。
幼儿园中小学要划“临时停车区”
据市交通委交通设施处工作人员梁华军介绍,《标准》针对的不是公共停车场,而是住宅楼、办公楼、医院、学校等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配套停车场。新《标准》将上海分成I、II、III三个区域,I区除了内环以内,还加上世博园地区和徐家汇、五角场、真如等几个城市副中心;II区包括内外环间,虹桥枢纽、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松江、嘉定等郊区新城;其他区域归入III区。
记者对比发现,新《标准》大幅提高了住宅配套停车位的标准。以建筑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小户型商品房为例,根据新《标准》,如果位于I区,每户要配至少0.8个车位,在II区起码配0.9个车位,在III区不能少于1个车位。而在旧《标准》中,小户型在“内环以内”的最低配置标准仅为每户0.3个车位。
此外,新《标准》收窄了写字楼的配套标准。梁华军说:“旧《标准》只有写字楼配套停车位的下限,内环以内每百平方米不少于0.6个、内环以外每百平方米不少于1个。”制定新《标准》时,考虑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为了引导上班族少开私家车,规定I区写字楼配套停车位每百平方米不能少于0.6个,但也不能超过0.7个。
新《标准》还提出一项新的控制要求:幼儿园和中小学要划出部分“临时停车区”,供早晚高峰接送学生的家长使用。以小学为例,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每百名在校生分别对应1.5个至1.8个不等的临时停车位。
老小区停车“扩容”能否换思路
相关行业专家指出,新《标准》下月启动实施后,单从流程上讲,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在前期报建及后期竣工验收时交管部门都会参与,特别是竣工验收时还会有针对配套停车位的专项验收,保障《标准》“落地”问题不大。“新建项目可能还好,但对部分进行改扩建的已建成项目来说,受客观硬件资源限制,要达到新《标准》提出的要求并不容易。”该专家直言。
像茅台路上的“水霞小区”有2600户居民,地面停车位仅约300个,小区又靠近仙霞路美食街,不时有食客前来“抢车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即便有改扩建机会,小区内部也很难找到新的停车位,“基本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公房,挖地下车库,首先居民意见很难统一,其次可能会影响地基。”至于周边资源,记者在小区附近转了一圈,步行5分钟范围内没有大块空地或公共停车场,除餐馆、商铺,周围大部分都是老式居民区,停车矛盾同样突出。
对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利用居住小区附近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将其改建为小区居民的配套停车场。
根据城市规划,5万人左右居住区会配套建设一所中学,并以500米半径设置小学。杨贵庆说,普通的小学操场下挖一层可以获得约60个停车位,两层就是120个停车位,中学操场的地下空间更大。小区居民车辆出入操场地下车库的坡道可以利用小区道路或周边城市支路,不经过学校内部,也不影响操场原来的功能。
然而,杨贵庆表示,这个设想要变成现实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如,不是所有学校操场都适宜建造地下停车场,开工前要先对地质条件和周边建筑进行详细勘测以确保安全。同时,利用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还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管理上的一些“羁绊”,在具体产权、使用权和利益分担方面也需要更明确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 陈桂兰 实习生 张陈丹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