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年前夕,总会有“春节放不放鞭炮”的讨论。今年的争论,是由一张照片引发的。
近日,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不仅是在微信,各大央媒、娱乐圈大V,也纷纷转载此图,呼吁大家少放鞭炮,能让他们早点回家。此举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响应和支持。
紧接着而来的一张图,则代表了一部分认为“少放鞭炮颇为矫情” 网友的回应:一位低着头沉思的卖鞭炮大爷,被配上了旁白:“请大家多买点可怜老人卖的鞭炮,让他有钱不会被儿女抛弃。”乍看之下,似乎两张照片都说得挺有道理。该听谁呢?买吧,对不起环卫大爷;不买吧,对不起卖鞭炮大爷。得了,干脆,买了不放,两全其美!问题是,好端端的,干嘛买了鞭炮又不放呢,这不给自己找别扭吗?怎么样,是不是有点道德两难的味道?同样是为善,该怎么做才最好呢?
暂且不论环卫大爷是被公司强制安排在春节期间工作,还是自愿报名,在节假日多挣点养家的费用;也不说卖鞭炮的老人是否真的是以此为生,若没人买,就只能喝西北风了。跳出人为制造的对立来看,两张图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过年应该放松开心,不过在自己快乐的同时,不妨多体谅一下别人的难处。
有人说,过年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这个时候不放,还过什么年?再说了,环卫工在春节期间打扫卫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就像医院有医生,派出所有警察,一些特殊岗位过年值班是不能避免的。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缺少一些人性的温度。
不说别的,放鞭炮的习俗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是中国年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春节禁鞭炮之所以难以推行,还是因为生活离不开文化传统。然而,这种于农耕社会颇有象征作用和纪念意味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格格不入”:火灾、空气污染、突发事故……再加上为此投入的宣传防护、治理善后成本,从经济理性考量,怎么看都是弊多利少。
这并不是说,春节放鞭炮就可以直接归入历史垃圾堆了。在一定程度上,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是国人在农历新年中,除了年夜饭、春晚以外,最为看重的一项活动。一禁了之,或许可以解决诸如环境污染、垃圾遍地、人员伤亡等衍生问题,但简单的一刀切思维,势必会引起民意的反弹,认为政府不够敬畏传统,尊重民间文化。回头做出调整,难免会陷入被动。因此,引导人们春节期间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显然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社会管理,更加巧妙、融情入理的文化导向。
其实,不光是环卫大爷,在医院中焦急治理伤员的医生护士,被群众一次次求助唤去的片区民警、消防员等,他们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公众利益,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坚守岗位。当大家都在放着烟花、欣赏满天绚烂时,可曾想过,如果我们尽量少放烟花爆竹,使用利刃、电器时,多点注意和警惕、不做危险性动作,他们的工作压力或许就能减轻一分?即便多半的人不会提前下班,他们的心情或许会因为工作比往年轻松而更加愉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自己过得开心,顺便也让别人舒心,不正是过年应有的氛围吗?
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传承文化的最佳方案。当我们在抱怨空气不够干净,政府作为不大的时候,“过年”却毫无节制地制造着城市灰霾、垃圾。从公民责任的角度看,放鞭炮习俗难道不应该改改吗?
能否更为理性地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是对我们每一位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考验;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应该逐渐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与人为善,放在公共场域来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希望明年春节,“环卫大爷求少放鞭炮”的场景不会再次出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