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1716-1771)在1757年,被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任命为具有王室成员身份、终身享受薪俸的“桂冠诗人”,但是他却婉言谢绝,这也许是因为他向来惜墨如金,身后留下的诗作也只有薄薄的一册。他的《墓园挽歌》是英诗的名篇,历来各种选本都予以收录。格雷从1742年开始创作此诗,断断续续到八年之后才全部完成。据说他最后勉强同意公开发表,是因为他将诗作抄给一些友人浏览,却被流传出去,有的出版商未经作者同意就打算盗版发行,当时英国虽然已经有了出版法,却大多不会严格执行。格雷的诗作,尤其是这首挽歌,对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如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济兹等颇有影响,所以在文学史上他有时也被视作浪漫派的先驱人物。
此诗旧译一作《墓畔哀吟》,全题直译当为《在乡间教堂庭院写成的挽歌》。西方许多教堂的信徒会众,去世后往往都会按遗嘱安葬在该座教堂的庭院里,所以所谓教堂庭院,亦可译作教堂墓地。此诗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沉思默想,一开始,诗人在傍晚到了一处乡间的教堂庭院,他先以单数第一人称描摹墓地四周的自然景色,随后想象安葬在此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平民百姓,生前过着何等平凡普通的生活,死后又如何湮没无闻,实在无法与安葬在通都大邑著名寺院的风云人物相比,随后笔锋一转,以单数第二人称称呼自己,想象身后有位“志趣相投者”到此地访问,问起自己的下落,被当地乡民带到庭院里自己的墓畔,见到自己的墓志铭。全诗由三十二节“英雄体四行诗”(共128行)构成,最后三节是格雷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这种诗用抑扬格五音步,隔行押尾韵(ABAB),节奏较为缓慢、沉着,适合以冥想为主题的严肃诗作。格雷在诗中大量使用所谓“辅音韵” (即诗行里词尾或重读音节中辅音的重复),读来顿挫抑扬,悦耳动听。时至今日,格雷的大部分诗作,已经很少被人提起或诵读,而此诗之所以历久不衰,其来有自。
1797年,英国文化史上少有的诗画合璧的人物威廉·布莱克(1757-1827)受到好友约翰·弗莱克斯曼的佣金委托,替格雷的诗集制作一批绘画,作为送给他妻子的生日礼物。布莱克精心作画,于次年完成。这些画一共118幅,如今收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的“英国艺术中心”。画高41.9厘米,宽32.4厘米,全部都用水彩,再以墨水笔勾勒线条,并以石墨加以渲染,用的是比较厚实的乳色书写纸,这种纸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布纹水印的辊子,所以微显花纹,画面当中再嵌入小方白纸,打印文字。
上面这一幅是画集中为《墓园挽歌》所作的第二幅,搭配此诗的第一、二两节。画面上方是飘浮在空中的黑衣死神,与右下方仰面朝天默祷的白衣诗人两相对照,左方背景里是乡间的教堂,稍近处则有牵马而过或驻足田间的农人,标明此诗的环境。格雷去世那年,布莱克才十四岁,他在四十岁时完成这一批画作,也算是向一位平生服膺的前辈诗人致敬之举吧。
作者:叶扬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