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遥远的美洲传来消息:多米尼加共和国宣布与台湾“断交”,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第二大岛(仅次于古巴)——西班牙岛的东部,西接海地,几年前我认识了该岛的一位诗人加利·克朗,并曾推荐他来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此之前,我与加利曾在西非的贝宁诗歌节同台朗诵,并曾一同旅行到多哥,他告诉过我西班牙岛的一些故事。
多米尼加共和国北濒大西洋,南临加勒比海,东隔莫纳海峡与美国的属地波多黎各相望。面积约四万八千平方公里,比我国台湾多出三分之一,相当于半个浙江或江苏。它的境内被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脉分割成多个区域,中部的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是加勒比第一高峰,而西南部的恩里基约盐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四十多米,是拉丁美洲最低点。
多米尼加(Dominican)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星期天,与赫赫有名的多米诺骨牌(dominoes)并无关联,后者最初来自南宋时期的中国,由意大利传教士传入欧洲。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途中,在一个星期天来到此地。三年后,他的弟弟巴尔托洛梅奥在岛上创建了圣多明各,这是欧洲人在新大陆建立的第一个定居点,后来成为多米尼加首都。
多米尼加原先经济比较繁荣,被西班牙人视为其最主要的殖民地,国王批准从非洲贩卖来的黑人奴隶最初也是落脚于此。可是,当他们征服了墨西哥的阿兹台克人和南美洲的印加人以后,重心便转移了。于是西班牙岛上相继来了许多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他们中有不少是海盗。最后,岛的西部被法国人占有,划出今日的海地。
多米尼加的原住民是阿拉瓦克人,又称泰诺人(Taino)。泰诺如今是一种非处方药,可减轻感冒发烧症状。而泰诺人却是印第安人的一支,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他们是加勒比地区的主要原住民,其祖先来自南美。按照地理区域,泰诺人一分为三:西泰诺人(牙买加、巴哈马和古巴大部),东泰诺人(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而西班牙岛和波多黎各是中泰诺人,也被认为是典型的泰诺人。
在哥伦布抵达之前,海地和多米尼加有五位泰诺酋长。古巴原先划归29个酋长,后来都变成了殖民城市,但仍保留原先的泰诺名称,比如哈瓦那,又如第三大城市卡马圭——大诗人纪廉的故乡。古巴一词也来自泰诺语,不过含义不确切,有可能是“沃土辽阔”。哥伦布首航时以为来到了印度,因此称泰诺人为印第安人,他的船队没有妇女,许多西班牙人便与泰诺女子同居,导致第一批印欧混血的诞生。
因为印欧混血,加上后来的印黑混血和欧黑混血,催生了多米尼加人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尤以麦伦格和巴恰塔最为闻名。麦伦格是西非音乐和西班牙音乐的混合,笔者在哥伦比亚访问和墨西哥逗留期间曾经学习并实践过,韵律简洁并不断重复,跳舞时男女双方挨得较近,屁股和上身左右晃动,熟练的舞者可以通宵达旦。
据说当年是为了防止黑奴逃脱,殖民主子们把他们用脚镣两人一组铐在一起,收割甘蔗时搭配着鼓声,以便拖着脚步一起劳作,音乐由此诞生。麦伦格的主要乐器有沙鼓、小喇叭、手风琴和铁刷(guira),铁刷是多米尼加特有的。而在邻国海地,则出现了现代版的麦伦格——贡巴。
巴恰塔源于多米尼加乡村,其歌曲偏好叙述爱情,尤其是恋人分手时悲伤的情感。舞曲步调也比麦伦格慢,乐器以传统的吉他为主,据说是由波莱罗舞曲延伸而来。当年因独裁者特鲁希略偏好麦伦格,巴恰塔被冷落,待他被暗杀后,巴恰塔方才流行。现在这两种音乐已风靡拉丁美洲,也包括拉丁裔比较多的美国城市。90年代以来,多米尼加歌手路易斯·瓦尔加斯和安东尼·桑切斯把这两种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
说到独裁者特鲁希略,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统治多米尼加,是统治时间最久的总统。他在位期间大搞个人崇拜,把首都圣多明各改名特鲁希略城,把最高峰杜阿尔特峰改名特鲁希略峰……为了驱逐从海地越境来的黑人,他策划了“香菜大屠杀”。只要肤色较深的人全被士兵拦下,要求用西班牙语说出香菜(perejil,法语pesi),结果数以万计只会说法语的海地人被残杀。
在反抗独裁者的漫长岁月里,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最著名的是米拉瓦尔三姐妹,她们陆续嫁给反对特鲁希略的三位男青年,成为多米尼加年轻人的精神领袖。有一次,在去狱中探望被捕的丈夫返回途中,她们被劫持并被乱棒打死。
如今,多米尼加已改朝换代,米拉瓦尔三姐妹的故事也已传遍全世界,联合国指定她们的罹难日11月25日为消除对妇女暴力行动的国际日。迄今为止,西班牙已拍摄了两部有关三姐妹的电影,其中《公羊的盛宴》系依据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在一次拉丁美洲百部小说评比中位列第二。
作者:蔡天新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