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
9月18日晴。不久前得到李辉英著长篇小说《雾都》,1948年10月上海怀正文化社初版。这个初版本装帧考究,在当时出版的文学书中很少见,小32开漆皮精装,书脊上的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篆字名章均烫金,至今仍熠熠发光。怀正文化社系现已百岁高龄的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主持,他原名刘同绎,版权页上印“发行者刘同缜”,正是刘以鬯之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陆续崛起于新文坛,人们熟知的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孙陵等,李辉英也是其中之一。李辉英的文学生涯丰富多彩,他1930年代在上海主编 《生生》《创作》 月刊期间,就与鲁迅、郁达夫等名家有过交往。他又是多产作家,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和文学史著述等众多领域都有建树。他1932年9月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的《万宝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抗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因此成为李辉英的前期代表作。《雾都》则是他的中期代表作,按照他的设想,《雾都》 是其抗战三部曲的第一部。1947年冬,他在冰天雪地的长春完成了《雾都》。他1950年定居香港后,于次年完成了第二部《人间》,而第三部《前方》则要到1969年始杀青。这个历时二十多年才写完的抗战三部曲,分别描写了重庆、西安、郑州三个城市在全面抗战中的众生相,别具一格。
《雾都》初版本书前有作者的《日译本序文》,值得注意。李辉英在序中简要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强调由于日本蹂躏中国东北,才激发他下定决心,“使用文学这锋利的武器”,“我有嘴,我有笔,要喊出,写出我的反抗”。但《雾都》 日译本后来是否在日本出版,尚不得而知。对于《雾都》,李辉英是这样说明的:
对于日本的读者们———你们这些未晤面的朋友们,从这本小小的作品里,将要给你们带去一点什么样的观感,实在是作为一个中国作者的我所不能不关心的。我可以说,在这本作品里,既没有夸张,也没有自谦;既没有善意的粉饰,也没有恶意的虚构,很简单,只是在保有“真实”的条件下写出这么一点罢了。
确实,这部长篇力求“真实”反映抗战中“陪都”也即“雾都”重庆一角的形形色色。李辉英塑造的人物群像中,既有面目可憎的黎将军、胡委员、投机商罗经理和交际花屈小姐等,也有令人同情的刘作家、新闻记者徐小姐和有抱负有理想的大学生张氏兄妹等,正如 《雾都》1961年3月香港中南出版社再版时“出版预告”所揭示的:
本书以当年的抗战陪都———重庆为背景,凭藉那个多雾的山城,描绘出全面抗战一角天地的波澜。书中有的地方对于正直人物给以适度的歌颂,对于卑鄙人物给以无情的揭露,对于年青的一代则又给以热烈的同情。人们经由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一个极为现实的情况:究竟是些什么人流血流汗,什么人发财升官!人们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小说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照一照当年那些古怪离奇的嘴脸。作者为二十五年前活跃文坛东北作家中之佼佼者,创作态度严肃,行文朴实,喜好正宗文学作品的人士,幸勿失之交臂。(1961年1月香港中南出版社初版《新诗作法》广告页)
1980年代初,因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拙编《郁达夫文集》而与李辉英先生通信。他寄赠的著作中,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三言两语》等论著外,创作就是《雾都》再版本,可见这部长篇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而今我又得到了《雾都》初版本,快何如之。必须补充的是,《雾都》再版本有不少修改,全书最后一句话就是“一九六〇年一月二十日重改于香港”。因此,如果把《雾都》初版本和再版本比对研究,一定是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