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武康路有1号,又没有1号。武康路1号位于武康路和华山路的交叉口,故有两个门牌号:在武康路一端1号门牌号的右上方,醒目地标着一个“临”字;在华山路那一端,这个1号变成了华山路831号,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称号的铭牌,赫然就悬挂在华山路831号门牌号的旁边。如果有人想对武康路来一次完整的巡览,武康路2号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门户了,而她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
1.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据说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丝绸业巨商莫觞清 (1871-1932) 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从此,这里成为了莫氏产业。
武康路2号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7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立式的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引人瞩目,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洋房前南面是一座庞大的花园,树草繁茂,郁郁葱葱;北立面入口的朱红门洞呈拱券形,两旁各有一个佛龛,进门之后层层递进,幽静之中带有一丝庄重神秘。1926年起,莫氏夫妇就在这幢洋房内安居,他们把花园的一部分给女儿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居住,这就是今天4号的雏形。当年,有关美亚的发展大计,有关中国丝绸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畅想,都是在这幢花园洋房内谋略规划,莫、蔡翁婿两人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莫觞清文化程度不低,也颇爱读书,中英文的书籍都收藏了不少,武康路2号中自然有其书房的一席之地,莫觞清并为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斋名:绿绮书屋,他还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伊立勋为之题写书房匾额。伊立勋以其特色鲜明的家传字体,规规矩矩书写了“绿绮书屋”四个大字,并题写上款:觞清仁兄先生雅嘱。伊立勋先祖伊秉绶为乾隆年进士,为有清一代著名清官,其生前善书,尤以隶书擅长。伊立勋为伊秉绶的玄孙,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其书法继承其祖遗风,法度森严,在当时广受欢迎。这块由伊立勋书写的莫觞清书房匾额,虽历近百年,有幸至今仍留存于世,如能还归武康路2号,则不失为海上一桩雅事。
莫觞清买下武康路2号之时,正是这位上海滩丝绸业巨子迈上其人生巅峰的黄金时期。
2.
莫觞清出生于中国丝绸故乡吴兴 (今湖州),1900年他29岁时进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这是他涉足丝绸工业的起步。1903年,他与人合资,创办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品牌。之后其事业更是一帆风顺,经过十余年努力经营,莫觞清开设了久成二厂、又成丝厂、恒丰丝厂、久成三厂、德成丝厂等一系列企业,还兼任美商蓝乐璧洋行的买办,一举成为上海滩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
莫觞清年刚过四十,已赫然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并跻身富豪巨商行列。但一个规划很久的梦想让他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这就是创建自己的丝绸厂。
商业贸易中,成品交易远较原料或粗加工产品交易利润来得高,从丝厂到丝绸厂,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差别可谓巨大,利润也绝非可以道里计。当然,建立丝绸厂资本投入更大,对技术和人员的要求也更高。莫觞清是从经营丝厂起家的,多年经营,对成品和原料贸易两者之间的利弊当然一清二楚,他曾多次向同业表示“与其以原丝出口,还不若以制成品出口之有裨国计民生”。1917年,莫觞清出手了,他同汪辅卿和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丝绸厂,开始从事高端丝绸的生产并出口国外。但美好的理想敌不过严酷的现实,因为准备不足,因为人员矛盾,因为技术不过关,莫觞清的这家丝绸厂仅仅两年就被迫歇业。这是莫觞清出道以来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但这点挫折并没能击倒他,他伏下身子,舔着伤口,默默地积聚着力量。1920年春,卧薪尝胆一年多的莫觞清卷土重来。此番他吸取上次教训,详细摸查,为了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见识欧美的先进机器,还特地远赴美国进行商业考察,回国后又和外国工程师多次商谈,最后斥重资进口了先进织机十二台,于徐家汇路马浪路口创办美亚织绸厂,莫觞清也由此而浴火重生。当时,各种外国品牌的丝绸充斥国内市场,中国比较有规模的丝绸厂只有上海的物华、锦云、天纶,杭州的纬成、天章等寥寥几家公司。莫觞清决心在这块土地上种植良种,开放出自己辛勤耕耘的丝绸之花。莫觞清在丝绸这个行业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他深知现代企业仰靠先进技术,更不可或缺优秀人才。美亚创办之初,他就延聘了杭州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丝绸专科出身的蔡品三、童莘伯、钱家兰等多名技师掌管各个关键岗位,负责监管产品质量。1921年春,他更聘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蔡声白担任美亚的总经理,并将女儿莫怀珠嫁给蔡声白,予以了充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