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普遍肤浅的时代,中西皆同,只是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而已。在卡尔博兰尼 (KarlPolanyi) 定义的“市场社会”(marketGociety) 视角下,这是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在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视角下,这是一个“叙事碎片化的时代”。在赫勒女士 (AgneGHeller) 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反思”视角下,这是一个“无根的社会”(foundleGGGociety)。在“网络社会科学”(GocialGcienceGofnetworkG) 视角下,这是一个“思维平面化的时代”。在“社会神经科学”(GocialneuroGcience) 视角下,或者在两千年中国官僚政治传统和韦伯“政治社会学”的批判视角下,这是一个“情感冷漠化的时代”。
通古博今的阅读方式,精要仍是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释》 概括的四项接续互补的要素:“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容我引用十力先生原文: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烦琐。又必于千条万绪中,综会而寻其统系,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实,于繁琐名相,欲一一而析穷其差别义,则必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实解,论主,犹言著者。纵由悬空想象而施设之名相,但此等想象,在其思路中,必非无故而然,况其有据而非空想者乎! 此谓踏实。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凌空者,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取著意义极难言,学者须反观始得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此心才有所得,便是取着境相,即与真理相。违此种境地,吾无以名之,强曰凌空。如上四要,读佛书者,缺一不得。吾常求此于人,杳然无遇。慨此甘露,知饮者希,孤怀寥寂,谁与为论!”在人生最落寞孤寂的时期,王元化向先生熊十力当面背诵这段文字最后两句,先生微笑认可。
在普遍肤浅的时代,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文字,通病是“踏实”不足,也就是说,文字里毫无生命的气象,充斥着苍白的呻吟,或者原本鲜活的句子被网络搬运到无处不在于是丢失了生命体验的“官僚化表达”(套话空话假话时髦话)。若以熊十力的刻画,读者以自身全部生命体验冲击著者诉诸自身全部生命体验的文字,唯以生命相激,才有灵感迸发。然后可谈“凌空”———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
中国的传统社会,梁漱溟的概括,即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表现为家族的、宗法的、“差序格局”的 (费孝通、吴晗 《皇权与绅权》),也可说是与孟子所言“爱有差等,施由亲始”的情感模式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我以前阐述过,一般而言,幸福感有三重来源或称三维空间:物质生活的 (本质是“逐物而不返”),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深层情感交流”) 和精神生活的 (本质是“自足”又称为“自由”)。当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已退缩到家庭之内 (如果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的话),从而普遍可见,当代人的幸福感来源要么局限于物质生活 (逐物而不返),要么局限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张成的二维平面之内。文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文字从深层情感获得自己的生命。
有鉴于此,我建议的阅读方式,适用于我们这个普遍肤浅时代的,“首先”是直接阅读外文尤其是英文作品,这就尽可能避免了知识供给当中“最劣质”的供给———粗制滥造的翻译。不过,外文或英文作品也是普遍肤浅时代的产物,于是有“其次”的条件,就是尽可能直接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常说“经典作品有强烈的生命力”(生命气象),究其理由,就是因为读者与作者“以生命相激”。这是荣格的符号学原理,符号的生命要素,其一是符号由以发生的“情境”,其二是符号在指号之外从心灵感召而生的“意义”。情境与意义,相辅相成。无生命的阅读,是机械地浏览“指号”。无生命的写作,是机械地堆砌指号。“机械”与“心灵”,古典的二元对立。
文字数量,每日每时,越是“浩如烟海”,人与人之间以生命相激的概率就越是“渺若微尘”。我最常使用的英文文献来自北京大学缴费订阅的十几个学 术服务器 当 中 最大 的 两个:ScienceDirect(旧名称“ElGevier”) ———涵盖大约两千份“现刊”(以往十五年之内发表的和已通过评审即将发表的文献),和JSTOR———涵盖大约六百份“过刊”(以往百年或数百年之内的文献)。绝大多数是研究报告,堪称经典的不超过千分之一,思想史类的文章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五,其中令我感动的不超过总数的万分之一。思想史之外的学术文章,绝不意味着不能令人感动。我在课堂上推荐过至少两位经济学家的各自至少一篇学术文章,是令人感动的。
国人如此忙碌,有多少人意识到忙碌的本质是“焦虑”? 有多少人意识到焦虑是幸福感 (内心宁静) 枯竭的最初原因之后愿意在忙碌中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生命体验? 有多少人明白了忙碌不过是“为人”而不是“为己”之后愿意面对经典“沉潜往复,从容含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