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在老上海人语境中是所谓“上只角”,其“上”的特色是“闹猛”,商业气息重。代表性的马路当然是南京路,但是不能不说的是西藏中路———南京路被它分为东西两段,而上海的中心人民广场主入口也在西藏中路,可见其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凡响。
在西藏中路上,从八仙桥开始,有大众剧场 (现兰生大厦所在地)、大世界、青年会宾馆、工人文化宫 (原大方饭店)、宁波饭店、丁香饭店 (原万寿山酒楼)、和平电影院 (现在叫“影都”)、沐恩堂等等,按现在的流行讲法可称之为饭店宾馆一条街。西藏路与商业繁华的南京路成掎角之势铺陈开来,到了晚上灯红酒绿,很早就俨然是旅游中心的范儿。但是在短缺经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饭店、大商场还是让人敬而远之,只有相熟的小店层出不穷。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区域度过的,至今,在我的心里,这是一条充满烟火气的马路。
坐落在西藏路福州路口东南角上的丰实水果店市口极好。想当年苹果、生梨作为主打商品四季不断货,一概素颜朝天,散放在货架上或箩筐里,苹果有青蕉、黄蕉、红玉、国光等,个儿不大但都是原生态,没有经过化妆的,生梨有莱阳梨、砀山梨、还有个儿小皮质稍显粗糙却水分充足口味甜蜜细腻的上海蜜梨等。一般劳动人民家庭即使是过节,买苹果装点家中果盘的多数还是两毛八分钱一斤的国光苹果。生梨中最便宜的是水分少、肉质粗的木梨。丰实水果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酷热难当,水果店跨门营业,卖西瓜的摊位会一直摆到人行道上。竹编的箩筐里,长长的是平湖西瓜,圆圆的是上海的8424,还会被切裁成一片一片零卖,每片或五分或七分钱,与八分钱一根雪糕相比,性价比还是高的。如果遇到西瓜大量上市,四分钱一斤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囤几个在家里。
丰实水果店旁边的文具店,现在已变身为餐饮茶室了。想当初它也是颇有气势和派头的,虽是小小文具店却有两个楼面,身居西藏路、汕头路口,门面直对宽阔的人民大道。新学期发新课本以后,总要去里面买了牛皮纸将新书包起来。店里面的木质铅笔有铅笔一厂、铅笔二厂生产的硬铅、软铅、粗铅、细铅。记得橡皮是两分钱一块,画图用的大号橡皮是伍分钱一块,与之相匹配的当然是方方正正的画图用的“开化 (铅画) 纸”了。进了中学开始用钢笔了,墨水分为蓝黑和纯蓝,前者显得稳重,后者稍显艳丽———字写得不好,就在墨水颜色中换花样。钢笔用了一段时间后,笔尖之间出墨水的缝隙松了,出水过快,笔迹显得粗了,就到文具店里,请修笔师傅将笔尖放到电动砂轮上打磨,就又能写出细细的字了。
和平影都现在藏身于西藏路汉口路口的来福士广场里面,其实这个地块以前一直是以和平电影院作为地标的。和平电影院前身是十里洋场颇有名声的皇后大戏院,“文革”中一度更名为战斗影院。它和南京路的大光明电影院、西藏路泥城桥畔 (现西藏路桥) 的大上海电影院齐名。商业也讲究“金角银边”,和平电影院正在西藏路汉口路的弯角上,靠近南京路和人民大道,哪怕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没有“寸土寸金”的说法,这里都特别能聚集人气。那时电影票紧张,在此等退票的青年男女不少,也成了年轻人恋爱约会之地。倒卖粮票、布票等各类票证的黄牛也充杂其中。那时上海凡有什么引起公众关心的事,这里常常是信息传播地,想了解社情民意,只要往人群里一站就可以听个八九不离十。公安部门凡搞治安严打,都要在此扫荡流氓阿飞。我们小时候家里没空调,到大热天就到影院门口蹭冷气。
在“文化大革命”中,西藏中路汉口路上的沐恩堂一度变身为南京中学。西藏中路南京路口的精品商厦曾经成为工宣中学。因为匆匆开学,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质量较差,南京中学还被学生伙伴们戏称为“板鸭中学”。而今这两个学校早已不复存在,两幢建筑都恢复了原貌。
当年和平影院隔壁有一食品店,大约八开间门面,叫和平商店,店里有蛋糕、饼干、各式蜜饯、冷饮、炒货等一应俱全。看电影入场前,会在这里兜一圈,买点小零嘴进影院享用。夏天里,食品店的冷饮冰柜台生意最好,附近居民有的拿热水瓶,有的拿钢宗镬 (锅) 子来买冷饮水,镬子虽然称呼中有钢,其实是铝合金的,无论买几杯都要店家掺上一至二倍的冰水,一家老小都能享用了。这店有一后门开在会乐里的弄堂里,商店进货的车子都是停在后门的,所以会乐里的居民在店堂里穿进穿出很是方便,买些开伙仓用的绵白糖、线粉、虾米等食材可以直接从弄堂步入店堂,如果要到西藏路去也可借此近路。
西藏路汉口路口的对面,西藏路的西侧道上那一排明亮且卫生的男女公共厕所,当时无论从规模还是整洁上衡量,都堪称上品的。这排厕所面东背西,而背西紧贴的就是人民公园,清晨如厕者基本主体是周围的居民。厕所的外面有一排阅报栏,北京、上海各大报纸一应俱全。
在和平食品店的南侧有一爿照相馆,一爿皮鞋店。照相馆门面只有一开间,但全家福和毕业照、结婚照都可在此搞定。皮鞋店门面有两开间,两边的玻璃橱窗里放着高中低档各色皮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是记不住中高档皮鞋品牌的,连低档的也不大买得起,脚上曾经穿过的称之为皮鞋的就是“文革”后期出品的粗猪皮皮鞋。这款皮鞋售价七元六角五分,所以青年伙伴们称其“七六五”,尽管此鞋式样笨拙,皮质粗糙,皮面上毛孔历历在目,(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很酷也难说),但终因是皮的,对只穿过布鞋和橡胶跑鞋的人而言,人生穿上第一双皮鞋的时刻,心中会有一种从青少年转到成年人的自我认知及心理感受。而且平时一般还不舍得穿,到了“出客”时,用皮鞋油尽可能擦出些亮光来,再穿上一件蓝色或灰色的两用衫,下身配一条灰色的或蓝色的熨压出裤线的长裤,就能作为成年人登堂入室了。
说到脚上的经济皮鞋,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领袖风采”。保护两手袖管的袖套因为无甚审美价值且“颜值”不高,此处忽略不表,可是上海人发明的形形色色的挺括漂亮的“假领头”还是要表述一下的。即使在捉襟见肘的经济拮据年代,上海人还是将时尚进行到底,琢磨出了只有领头没有衬衣的“假领头”,学名也叫“节约领”。那时候衣橱里那一两件衬衫是不舍得天天穿的,但是两用衫里面,棉毛衫外面或绒线衫的领口处,总有正儿八经的衬衣领子撑场面。假领头是当之无愧的节约领,节约料子,节约洗衣的肥皂,节约洗衣的时间,当然,根本上就是节约钞票。西藏路、九江路口西侧的原绿叶衬衫店里假领头的花样品种一度远超衬衫,附近的男女老少经常光顾这里选购,很多人家里衬衫没几件,假领头却有十多个,在冬、春、秋三季大显身手。
城市的大街小巷之所以令人感怀,因为它们承载着数代人的人生记忆。有故事的街道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故事应该被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道路风貌因建筑变迁而时有不同之际,想起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文/羊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