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一屏
回顾北大校史,有众多“洋教习”曾受邀在北大任教。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德国人欧尔克是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的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关于欧尔克在中国的情况,今天已鲜有人知晓。
欧尔克,全名瓦尔德马·欧尔克(WaldemarOehlke),1879年生于但泽。自1900年起,先后在柏林、哥廷根、波恩等地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及哲学。在来北京之前,欧尔克在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德国文学史,在德语语言文学界有相当知名度。欧尔克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是 《莱辛及其时代》,本书1919年初版,十年后,在莱辛诞辰200周年时再版。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萨拉·萨姆逊小姐》 《爱米丽雅·迦洛蒂》 和 《智者纳旦》 (1778),是莱辛创作的三大名剧。其美学著作主要有 《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 《拉奥孔》 《汉堡剧评》 等。莱辛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喜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笑培养“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
欧尔克的著作 《莱辛及其时代》 具体介绍了莱辛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莱辛词条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时至今日,此书在德国莱辛研究领域仍然受到重视。
欧尔克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德国浪漫派女作家贝蒂娜·阿尔尼姆的书信小说。欧尔克还编辑出版了阿尔尼姆的作品全集,并撰写有 《德国文学史》。欧尔克还是尤利乌斯·彼德森教授主编的《莱辛文集》 (1908年版) 的合作者。
在一战结束后的经济萧条中,作为首位德国在战后派往海外的教授,欧尔克于1920年10月踏上远赴北京的旅程。他经法国巴黎、马赛,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途经上海,于1920年12月2日抵达北京。
在中国待了四年后,欧尔克于1924年12月5日乘火车离开北京,经大连到朝鲜,前往日本东京,继续他的教学生涯,1926年返回德国。
欧尔克回国后撰写有 《在东亚和北美任教:旅行报告1920—1926》 和回忆录 《一个但泽人的六十年之旅》。在这两部书中,他追忆了在北大的教书生活。他介绍说,他来北大是经朱家骅引荐的。
欧尔克的回忆录中有多处写到他的中国学生,他和学生商承祖、唐性天等有较深的师生情谊。欧尔克称赞商承祖是最好的学生。商承祖的父亲商衍鎏曾是晚清驻德国的外交官,后来在汉堡大学教授中文。商承祖随父亲赴德时只有十多岁,打下了较好的德语口语基础,他在汉堡读中学,后来入北大德文系。他在北大读书期间,与人合作翻译了 《康德传》。受欧尔克影响,商承祖对德国作家莱辛、克莱斯特颇有兴趣,后来成为我国研究莱辛、克莱斯特专家。
克莱斯特全名是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德国剧作家,富有创造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喜剧 《破瓮记》,浪漫主义剧本 《海尔布隆的小凯蒂》 及心理剧 《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 等。
唐性天也是欧尔克偏爱的弟子,唐性天爱好体育,在北大的运动会上是引人注目的运动员,曾多次获奖。在校期间,唐性天翻译了德国十九世纪著名戏剧家、小说家赫贝尔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 《晨报副刊》。后来他还翻译了德国作家施托姆的名著 《茵梦湖》,并撰写有德国文学简史之类的著作。欧尔克的另一位学生,张威廉教授,后来成为研究席勒的专家。欧尔克对中国学生的整体印象不错,他评价说中国学生大都既勤奋又谦虚。
在回忆录中,欧尔克对北大一些著名教授生活细节的披露颇为有趣———欧尔克特别提到当时在北大教授拉丁文的辜鸿铭,称他是“蓄辫的白须老头”。欧尔克说,作为歌德的崇拜者,辜鸿铭将歌德关于“死和变”的名言写进他太太的旅行纪念册———1814年以后,年事已高的歌德写出了不少富含哲理性的格言警句,歌德在一首咏叹飞蛾的诗中写道:“当你还没有懂得 / 这:死和变 / 你就只不过是 / 黑暗大地上的模糊不清的过客。”
欧尔克回国后,继续从事德国文学研究,同时还热心介绍中国文化。编撰过 《孔子:生平、言论、世界观》 及《中国的抒情诗及格言》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