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学界推断大约写成于1592年,在情节上继《亨利六世》第一、二、三部之后,形成一个“四部曲”的系列。这部以一个阴险毒辣的反面人物为主角的戏,最早在1597年就有四开本付梓,在标题中被称为悲剧,似乎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给悲剧所下的定义,不过到了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剧合集里,已经归类为历史剧了。此剧人物众多,剧情紧凑,节奏明快,相对而言,语言来得较为正规、典雅,在莎剧中也是成熟运用梦境的一部。第一幕第四场,理查的兄长克莱伦斯被谋杀前的大段独白,描写自己恐怖的梦境,形象鲜明生动,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第五幕第三场,大战前夕,理查与他的对手里奇蒙 (战后继位为亨利七世)先后从舞台两端上台,各占一角,算是分别安营扎寨。随后,此前死在理查毒手之下的人物,一一以冤魂的形象上台,先对理查说起自己如何惨死,对他发出死亡的诅咒,然后转向里奇蒙,给予他胜利的祝福。这一场戏,通过鬼魂托梦的倒叙,在结构上起了贯串全局的总结作用。
《哈姆雷特》与此剧,是我最早熟悉的莎翁作品。戏剧与电影是不同的
艺术形式,但是我在阅读这两部作品的剧本之前,都是先通过由劳伦斯·奥利维尔自导自演的电影而接触到的,前者中文片名改作 《王子复仇记》。两部电影分别于1948年和1954年公映,相隔六年,奥利维尔在大银幕上扮演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驾驭自如,游刃有余,显示了非凡的功力。这两部英国电影,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进入深锁的国门,成为当年文化生活里比较亮丽的风景线的一部分。当时的上海,每到周末,常有原版片专场,所以我有缘多次观赏。在影片中,奥利维尔对第五幕第三场冤魂出现的场景作了改动,只让理查一个人出场,由冤魂在背景中冉冉现身说话。直至今日,第五幕第四场结尾理查那句声嘶力竭的台词,犹在我的耳边回响:“马!马!拿我的王国换一匹马!”
这幅油画出自十八世纪英国画家贺 伽斯 (WilliamHogarth,1697-1764)笔下。贺伽斯早年当学徒,专做雕版印刷,日后自学成才,成为艺术上的多面手。他擅长肖像画、以叙事和人情风俗为题材的油画,以及描摹社会百态的讽刺漫画,还是连环漫画的先驱。贺伽斯的好友、约翰逊博士的弟子大卫·盖瑞克,是著名的舞台演员,1741年,他在伦敦主演理查三世,一举成名。这幅作品所画,正是盖瑞克所扮演的理查三世,在第五幕第三场里从噩梦中醒来后那一刹那的情景。原画高190.5厘米,宽250.8厘米,完成于1745年。1956年,英国利物浦的沃克美术馆得到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从私人收藏家手中买下了这件作品,如今陈列在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