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有一部名曲 《四季》,据说当年作曲家是应一份月刊之邀,答应给刊物每个月写一首与那月份相应的曲子。而他作曲的灵感,则来自俄罗斯的作家、诗人们描写季节的诗句。如普希金写冬天的《壁炉边》;阿·托尔斯泰写三月的 《云雀之歌》;还有柴可夫斯基自己写的十二月 《圣诞节》 等等。于是,就有了这部由十二首小曲组成的闻名世界的钢琴套曲 《四季》。
这是音乐和文学的结缘。
去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安德烈·皮萨列夫来上海献艺,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 《四季》。主办方为了让中国听众更好地欣赏这首名曲,找我商议,能否配合钢琴家演奏每段小曲,朗诵一下俄国诗人的那些诗句?
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组合:钢琴+朗诵,很值得尝试。之前,朗诵会上习惯的形式,往往是“配乐朗诵”:朗诵者在选定材料以后,就会请专门负责配乐的人挑选适合诗歌基调的现成乐曲,当朗诵者开口时或开口前,音乐声起,衬托着朗诵者的声调、情绪。而《四季》 的处理却不同。它是以乐曲为主,要求朗诵者在每段乐曲之前,朗诵那些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并通过朗诵,把听众带入乐曲营造的氛围和情绪之中。钢琴曲并不是那些诗句的“伴奏”。
对朗诵者来说,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就我的体会:很不相同。
配乐朗诵,朗诵者着重于对朗诵作品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处理手段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而配乐者必须先了解朗诵者对诗句的处理,摸准基调和情绪起伏,再选取适合的乐曲来“配”;《四季》 的演出,却是要求朗诵者先熟悉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对乐曲的基调、节奏及演奏者的处理了然于胸,才能以与乐曲相融合的基调、语言节奏来朗诵那些诗句。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曾与已故的上海音乐学院谭冰若教授合作,创作并录制了 《柴可夫斯基》、《歌曲之王舒伯特》 等音乐广播剧,那是将音乐与“剧”结合,与人物的对白语言相交,用人物语言来讲述音乐;用音乐来衬托人物。但那些人物语言是“对白”,旁白是“叙述”,与朗诵也还是不同。
我觉得,有机会做一次“音乐+朗诵”这样的尝试,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我很喜欢听 《四季》 套曲的旋律,对其中的个别小曲,也还有点熟悉,比如“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可是那只是从欣赏角度觉得旋律好听而已。看了那些诗句,再听那一段段乐曲,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甚至会活动起来,让人感觉到河面上微风拂面,树荫里阵阵凉意……在朗读时,就会寻找合适的语言节奏、语气甚至气息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与音乐相配,把音乐引出来。
去年的首次尝试,在听众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今年八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我们将再次合作,演出《一夜肖邦》。当然,柴可夫斯基根据诗人作品谱写的 《四季》 是一个特例,很难用到其它名曲上。肖邦虽被誉为“钢琴诗人”,只是说他的乐曲像诗一般美丽动人,他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诗句。于是,我们找到了中国诗人赵丽宏。
诗人赵丽宏酷爱音乐。打开他的诗集,能翻到多篇有关音乐的诗,他也不止一次地写到肖邦。但是,这次,他特地为这台音乐会创作了新诗:《肖邦的心》。年轻的从事古典音乐教育的张颖慧女士写的叙述词也富有诗意。钢琴家皮萨列夫选取了14首与文字相配的肖邦钢琴曲。乐曲和文字深深打动了我,我相信,这又将是能使听众动心动情的“一夜肖邦”。
这样的朗诵+音乐的演出形式深受欢迎,从消息在网上一宣布,演出前三个月票已售罄,就可以看出观众的期盼。这当然给我们很大鼓舞,但也是很大压力。参与者都在努力,不想让音乐和朗诵爱好者失望,并想把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延续下去。
其实,把朗诵和其他的艺术门类结合的演出,已经有了更多的尝试:从事评弹艺术的演员,也在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评弹艺术家徐惠新和周红花了很多心血,将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的名诗名词,谱上评弹唱腔,也极受评弹老听众的欢迎。评弹唱腔虽然好听,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和外地观众不熟悉吴侬软语,他们也寻找了和古诗词与朗诵携手演出的形式,还可以由朗诵者讲述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使听众既对古诗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欣赏到了评弹艺术的姑苏雅韵。在这样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青年观众的面孔;这也为评弹走出上海、走出江南铺上了更宽的道路。
上海朗诵协会成立了,朗诵这门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展现天地:思南文学会和市、区的各图书馆,可以举行更多的读书会,让朗诵家们把经典著作和优秀的新书先用声音送给读者;儿童读物,可以通过声音语言让还不能认字的孩子提前接触到文字作品;甚至世界名画,也可以配上诗意的解说,让更多的观众懂得欣赏……
让朗诵与各种艺术结缘,应该说,这天地将是无限广阔的!
文/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