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作曲家工作坊”里,老师和小作曲家们一起创作并试奏作品。(上交供图)
一阵急促的鼓点之后,乐队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座位上的孩子们屏息凝神……突然,随着一个大幅度滑音,“Duang”的一声,许多孩子都激动地晃起小手来:“蒂尔跳上马啦,我听出来了!”这是在上交举行的儿童音乐会现场。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对音乐、艺术有着天然的好奇,和他们在音乐会上互动也成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主持人的一句话,就能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或者若有所思。
7月,有着近一个世纪历史的音乐教育品牌———纽约爱乐青年音乐会(YPC) 给上海的小观众带来了一场富有童趣的故事音乐会;同时,纽爱和上交共同策划了面向零基础爱乐孩子的“小作曲家工作坊”。一系列寓教于乐的青少年爱乐者养成课程,引起了不少国内艺术教育从业者的思考。
研习大卫?鲍伊的温柔版本
“一个晴朗的清晨,彼得打开院门,走到宽阔的草地上……”随着一段活泼的弦乐合奏,舞台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展开了。长笛扮演鸟叫、三支圆号扮演狼嚎、双簧管是小鸭子、黑管扮演小猫、巴松管低沉的声音是爷爷、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猎人的枪声、轻快的弦乐合奏扮演故事的主人翁———彼得。
如果说针对年轻人的普及教育音乐会也分品牌的话,那纽约爱乐的青年音乐会绝对是其中的金字招牌。
已经连续举办了近一个世纪的青年音乐会以往总是通过电视转播。在镜头前,纽约爱乐的老总监伯恩斯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音乐,既有针对具体作品的有趣分析,也有涉及审美的广义介绍,随后则是乐队示范和音乐会。
一时间,青年音乐会成为了全球古典音乐普及的楷模,一度在CBS的晚七点半黄金时段播出,还被译成多种语言,在40个国家和地区转播。
去年,这个名扬海内外的音乐教育品牌首度献演夏季音乐节,今年7月,保留伯恩斯坦时代规制的青年音乐会再度来到了上海,宗旨只有一个———由青年人担当,为青年人演出。为了这台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主持人大山、指挥约书亚和纽爱教育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稿和细节讨论,甚至演出开始前,他们凑在一起讨论过场和串词。
大山说,他希望音乐会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古典乐。主持前,他默默地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听了无数版本、由不同人朗读的“彼得与狼”,摸索最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其中还包括今年刚离世的大卫·鲍伊的版本,“他的声音很温柔,我想孩子们会喜欢的”。
除此之外,演出中涉及一些外国的文化,大山和纽爱的工作人员一道,想着法子转换成容易理解的词汇给孩子们讲解。比如说施特劳斯的作品“蒂尔的恶作剧”,讲的是德国人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他足智多谋、惩恶扬善,是个罗宾汉式的侠盗,为了让中国孩子们更好理解这个人物,主创们就想到了和他类似的一个中国故事人物:阿凡提。果然,现场大山这么一介绍,孩子们都恍然大悟。
音乐会上,乐队用急促的打击乐模仿市场里混乱的场面,大山问:“蒂尔现在在市场里捣乱,等下他跳上马的时候,请听出来的人举手告诉我。”一阵急促鼓点之后,乐队突然出现一个空隙,随后是一个大幅度的滑音,很多孩子激动地晃起小手来。就这样,互动对答中,100多年的经典作品轻松介绍给了孩子们。“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好像做的并不多,也许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不愿意去做通俗化的工作。”大山也道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忧虑。
《彼得与狼》 结尾,大山说:“小鸭子在狼的肚子里,原来他还活着呐。”现场孩子们笑出声来,不知道他们是觉得大山这句话说得滑稽,还是明白了故事中的黑色幽默。
中国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国际化
在一周内从零基础到写出一首完整作品,在许多成年人看来似乎也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但一些孩子们办到了。
纽约爱乐乐团前低音提琴演奏家乔恩·迪克20年前创立了“小作曲家工作坊”。“孩子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乔恩说,很多二十世纪的大艺术家比如毕加索等都受到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影响,“我就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听孩子们的音乐呢?”之后,为孩子们打造的工作坊就应运而生。
通过今年3月的选拔,6名13到17岁的小作曲家来到这期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老师们帮助孩子记录音乐,除非孩子们所写的音符超出乐器范畴,老师们从不干涉孩子们写的旋律,更不会做什么改动。
每天的训练课上,老师们会给出一个主题———比如外面在下暴雨、或者丛林探险。然后孩子们可以利用房间里面一切可以发声音的东西,包括椅子、谱架或者干脆自己唱,经过短短十分钟的排练演出一场音乐会。“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来的,正是音乐最初的样子。”此期工作坊的辅导老师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指挥和钢琴双专业老师朱林蕾说。
在工作坊里,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这里“孩子们说了算”。和以前在学校里接受的音乐课不同,在这里,老师们从不会规定你要做什么训练,所有关于音乐的想法都会被接纳,创作都是共同探索、现场完成的。
乔恩告诉记者,他带着工作坊去到12个国家,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在伦敦,孩子们写出的曲子都是爵士乐;美国孩子更喜欢写一些自由无调性的音乐;在中国,孩子们也会写非常复杂的音乐,厚重而富有当代性,充满了力量。”乔恩特意强调了“有力量”,他说中国孩子的力量让他很期待,而那么多的中国孩子已经会用音符表达自己的音乐也令他颇为惊喜,但乔恩希望孩子们在创作中能更自由,跳脱出只能用音符来表现自己旋律的框框,写出来自心灵的音乐。乔恩让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音乐表达出来,因为直接用音符谱曲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困难,同时也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完全可以在唱歌、玩乐、绘画中找到他们想表现的节奏和情绪,尽情释放创造力”。
今年13岁的周怡静是这期工作坊年纪最小的一个孩子。和大部分中国孩子一样,周怡静是通过钢琴接触到音乐的。她说自从来了工作坊,每天都很期待能来上课。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老师让大家试吹法国号,虽然自己第一次接触这种乐器,但经过老师一番简单易懂的指点,她马上就抓到了门道,很快就能吹出像样的音符了,连她自己也很惊喜。朱林蕾说,中国现在音乐教育很具象———孩子们接触音乐无一例外都是从一种乐器开始。而这个项目,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让孩子们了解音乐,最重要的是也给了他们聆听自己作品的机会。
为期一周的工作坊结束后,6位小作曲家的作品由纽爱和上交的音乐家们演绎。乔恩说,相比8年前“小作曲家工作坊”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孩子们所创作的具有东方意蕴的作品,如今,孩子们的作品更为国际化了。
“如果不尊重孩子们的艺术,我们的音乐会变得腐朽而没落,真正主导21世纪音乐界的正是眼前这些孩子。”乔恩说,他对中国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