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着26幅朱仙镇年画。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说:“这批年画当是国内朱仙镇年画最早的存世品,鲁迅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的收藏者。”这26幅年画都是经典作品,印制于1933年间。这批年画,故事画数量最多,包括 《铁弓缘》 《风筝计》 《罗章跪楼》 《木阳城》 《打鸟》《三娘教子》 《祭塔》 《飞熊入帐》 《打虎收孝》 《举虎》 《天仙配》 《破孟州》 《四平山》 《锁阳城》;还有门神画 《马上鞭》《刘海戏金蟾》 《燃灯道人》,小幅门神画《天官赐福》 《福禄寿》 《五子登科》 《马上鞭》 《天仙送子》。此外还有 《牛王》《马王》 《一本万利》 《车马大吉》。
朱仙镇年画,也叫开封年画。很多年画研究者认为,中国文字史料记载最多的年画,有图画记载最早的年画,就是开封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地区的年画名满天下,这些地区的年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鲁迅的这批朱仙镇年画是如何得来的呢? ———这些年画是刘岘赠送给鲁迅的。
刘岘,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为纪念母亲,他成年后改为母姓刘,名岘。他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兰封县 (现兰考县),儿时最喜爱在城隍庙看戏和玩耍。庙里色彩浓烈的泥塑神像、壁画,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他最早接触到的黄河文化。1932年,刘岘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西洋画。他偶然看到鲁迅与柔石编印的外国木刻画集 《艺苑朝华》,深受吸引,他反复琢磨,领悟创作木刻的技法。1933年,他从北平转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多次设法与鲁迅先生联系。刘岘打听到“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是鲁迅的好朋友,便来到这家书店,请内山完造转交他写给鲁迅先生的信以及自己的几幅木刻。此后,刘岘与鲁迅先生有了书信往来,并多次在内山书店见面。据 《鲁迅日记》 不完全记载,1933年1月至1936年3月,鲁迅与刘岘来往信件达51次,其中刘岘致鲁迅信37封,鲁迅复信14封。
鲁迅日记有记载:1934年2月26日,刘岘寄给鲁迅“花纸一束”。这里的“花纸”,就是民间木版年画。据刘岘回忆,1934年,他先是邮寄,后又面送,两次赠送给鲁迅的年画品种很多,有百余张 (见《版画先驱刘岘》,王人殷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28页)。这些年画都是他从开封书店街购买的。鲁迅在收到刘岘赠送的年画后,写了回信,信中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和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得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办法。”“木刻年画,在绍兴称之谓花纸。我看是好的,刻线粗健有力……这些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独有的特色。”鲁迅先生又指出:“旧年画的形式可以采用,技法应不断更新,才能够适合绘制新内容的故事。旧的技法是不足表现现代人的生活的……”
鲁迅先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这些深刻理解,对今天的研究者研究民间年画、创新发展这一艺术形式,仍具有现实意义。
刘岘与鲁迅的更深交谊体现在木刻上。刘岘在鲁迅先生引领、扶持下创作木刻,收获颇丰。刘岘刻作的 《列宁》 《桥畔》《鸟》 《孔乙己》 插图、《风波》 插图、《野趣》 等多幅木刻,都是寄给鲁迅后,由鲁迅推荐到 《太白》、《读书生活》 等杂志上发表的。鲁迅编印的第一本中国新兴木刻集 《木刻纪程》 (共24幅) 中,选印了刘岘创作的 《少女》 《风景》 《奏琴人》 等四幅作品。1933年底,鲁迅接受法国作家朋友邀请,在中国征集进步美术作品赴巴黎展出。鲁迅先生给刘岘写信,要刘岘送几幅木刻参展,后来鲁迅推荐了刘岘三幅作品,参加1934年3月在巴黎皮利埃美术馆举办的“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这三幅木刻是《列宁》 《同志》 《奏琴人》。这是中国左翼美术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艺坛。
1933年,刘岘在上海美专发起组织木刻爱好者社团,1934年定为未名木刻社。未名木刻社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扶持和关怀,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很有影响的版画团体。
自幼喜欢年画的刘岘,在学刻木版画的时候,经常研究和借鉴家乡的年画,因而他的作品别有一番气韵。1986年底,刘岘为开封朱仙镇年画社的年画样本写序言,他将鲁迅先生的话做了精心整理,引用这样一段话来评价朱仙镇年画:“朱仙镇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独有的特色”。
文/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