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岛主
泛娱乐语境下,无论是媒体或受众,都喜欢用神话级别的字眼来形容娱乐明星,比如“男神”“影帝”“颜值担当”“炙手可热”,所有的明星似乎都可以随时套用。但用来套胡歌,好像有点勉强。诚然,他有“男神”的一面,同时也“炙手可热”,但建立起他的热度的每一步足印,似乎都是实在可见的。
2005年,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横空出世,之前仅参演过一部电视剧及两三部客串电影、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念书、饰演主角李逍遥的胡歌迅速成为当时的新时代偶像,这是公众视野下他的真正起点。现在回过头看这部剧,剧本是比较平庸的,整体拍摄水准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而胡歌的表演,全程自然,也胜在自然,李逍遥的年少轻狂,是与惯常武侠作品中借酒浇愁的成熟醉汉有本质不同的,初出茅庐的胡歌,恰如不经世事的李逍遥,被推上江湖的风口浪尖,也成就“国民游戏”的童话构造。胡歌的“本色表演”也许是当时最妥帖的一次演员/角色同构。
事实上,影视表演生涯初期的胡歌,无论在《射雕英雄传》或《少年杨家将》中,示人都是姿态比较轻松的少年英雄形象,而《射雕英雄传》更对其前数版电视剧中相对朴拙的郭靖作了更轻快的树立。总体来说是就着少年的路子走下去的,纵然今日的胡歌已经战胜了自己。
客观上,发生于《射雕英雄传》拍摄期间的车祸事件,必然性地成为其表演生涯的转折点,面对可能事业终结的未知前路,作为职业演员的胡歌得以继续表演无疑是幸运的。其后《仙剑奇侠传三》《轩辕剑之天之痕》等,对胡歌而言自我挑战的意味多过于偶像路线的延续。此一阶段,少年仍然是少年,但“本色”的底色有所变化,一人分饰多角并完成更趋低调的公众形象建立,似乎象征着他的积极自省与转型。
当这种本色持续内化成为胡歌塑造角色的原动力时,此后的荧幕爆发就顺理成章了。伴随多样类型电视剧的出演,胡歌在电视上的形象也更加多面。《生活启示录》中胡歌饰演的鲍家明,多了许多内敛的烟火气息,举手投足亦如同邻家男孩,不再以年轻耍帅为标志。不事雕琢的同时,亦不事张扬地表明,一个沉浸于《启示录》中真正“生活”的演员,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日。
随着2015年 《伪装者》《琅琊榜》《大好时光》的陆续播出,全面拥抱网络喧嚣时代的轻质化环境中,胡歌仍然在持续缓慢,如同熬煮高汤一般发挥自己的表演能量。《琅琊榜》真正将胡歌的表演事业推向了目前的最高峰,剧中背负深重苦难的梅长苏,寡言少语、忧郁沉重,似乎凝住演员所有负能量来推动角色性格,这一编剧意义与表演意义皆足以在当代中国电视剧史上留名的作品,完美地剥除了胡歌身上自带的纯净与后天落力养成的过于内化的表演姿态,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角色的气质适配了胡歌在表演中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敛藏欲望,成就了一个经典。
于是这也带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伪装者》《大好时光》 及至最新的引动话题的姜伟作品《猎场》中,胡歌的表演究竟是浑然天成抑或原地踏步?
在胡歌昔日的访谈中,有一段给我印象颇深,他说:“我以前给自己的希望是‘比偶像实力一点,比实力更偶像一点’。现在我觉得我对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也越来越明确了,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纯粹的演员。单纯的偶像不能够成为一个职业,它可能只是一个光环,或者说别人对你的一个评价。”对演员身份的不断自我确认,促成了胡歌的表演进步,同时也可能造成一种反向的负担,《猎场》 里的郑秋冬,一方面延续了接地气的角色塑形,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种过于生活化的迷惘状态。就目前能够看到的部分来说,胡歌的表现不温不火,这当然不是指其表演的火候不到,恰恰相反,在单场戏中,往往可以看到他对既定情境的深度融合,比如在一场与陈龙的吃饭对手戏中郑秋冬试图表明自己对罗伊人的判断,胡歌完全进入到了对角色的心境的精准还原状态,整体情绪非常到位,但皱眉、摇头与目视对方的动作过于频繁,显出了演员对于所饰演人物高度敏感,这种敏感并未退隐于表演过程中,反而明确地表露在观众面前。当然他已然不是昔日神采飞扬的少年,但由此可以看出在表演尺度的把握上,仍有一定空间。这与《伪装者》《大好时光》中一样,过于专注单一场景的即时形态,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角色心态的延宕或在整剧中的性格变化,比如《伪装者》中明台一些卖萌的部分,夸张程度是否合适,是否与角色所处的身份与环境完全契合,也颇值得商榷。
这可以说是近年来胡歌表演作品的通病,从细部把握往往能够令人信服,但整体观照,很难找出突出的亮点,表演技巧与情绪的控制游刃有余,却相对少有整体观念。相对比表演经验丰富得多的何冰,后者从细节开始思考角色动机逻辑的外在呈现,最直观体现在观众的观感中,几乎可以用“心服口服”来形容。从表演实践中相对被动的“本色”转变为具有表演自觉的主动人格塑造,对胡歌来说,能够以厚积薄发的心态与姿态来持续自己的表演事业,本身十分可贵。对他而言,表演性格的转换本身并不是终点与目标。
(作者为文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