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煜
从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起,红军长征给我的印象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考试的一个重点。“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识记这些知识点时,我常常会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参加过长征的普通士兵身上。他们怎么看待这场前所未有的征途? 他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长征又给这些普通人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为了寻找长征路上普通却不平凡的老故事,今年暑假我与另外12名同学组成“万里绘长征”实践队,重走长征路,希望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下这些故事。
在江西省于都县,原于都“采茶”剧团的编剧刘光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姑婆的故事。一个平静的夜晚,刘光沛的姑婆刘桂芬在煤油灯下纳着鞋,已经参加红军的丈夫肖大荣匆忙归来,向妻子说自己即将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芬,你要等我。打仗时消息不灵通,要是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这是临行前丈夫与妻子的约定。而这一等,便是永远。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桂芬没等来丈夫,却等来了民政局挂在家门口的烈士家属光荣牌。刘光沛老师年幼时生活在姑婆身边,记忆中,姑婆几乎每天都跑到河边祭奠丈夫,风雨不误。
等待的故事在于都县并不鲜见,红军长征出发,于都县又为军队补充兵力9700余人。基本上说,家家的妻子都在等待中坚守。
故事本身就是历史。这样的等待让我思考颇多。我们现在的人,有多少能有那个信念,真的等待一辈子呢?从前以为才能过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才是英雄。可细想来,普通人就不能成为英雄吗? 而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作真正的英雄?
看过 《绝命后卫师》,其中的一个人物赖老石头给我极大的触动。顽固、溺子、思想觉悟不高,还会闹笑话、耍赖皮,赖老石头人如其名。一开始人们对这位婆婆妈妈的父亲是又恨又气。赖老石头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经历了大儿子夭折的打击,把小儿子从小当女孩儿养,希望他平安长大,日后种田酿酒,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儿子重复着老师教给的道理,参加红军想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老石头不懂这个,他知道的是老赖家的香火不能在他们父子俩这里断掉;他明白的是地契是家里的命根子,有地才有生活;他懂得的是子弹无眼,要千方百计地让儿子活下来。他给儿子拖后腿,也是儿子的守护神。信丰河第一战,他将几乎崩溃的儿子搂在怀;儿子一刻的消失不见,他就能声嘶力竭地大吼:“你去哪儿了,啊?”装死、找钢盔、吃鞋油,他的行为让儿子看不起。在一回回冲突中,在一次次互相教育中,赖老石头也渐渐明白儿子为什么而战,自己为什么而战。儿子在成长,老石头也迅速成熟。他的整个成熟之路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儿子能够活下来。
或许我明白英雄的真正含义了。在我心里,英雄不必有高贵的出身,不必有过人的才能,他们只需要具备一样品质:对自己认准的事情能够拼尽全力去做,那就是真正的英雄了。刘桂芬老人认准了等待丈夫,便可以坚持一辈子;赖老石头认准了让儿子活下来,就可以千方百计保护儿子;而“娇娇”认准了自己的信仰,在战争中成长。他们所做的事情看上去不那么辉煌,但是这种为了信念一路走到底的精神就足以为后人赞扬、给后世启迪。
不是每一个和长征有关的普通人,从一开始都具备那种“信仰天高,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但是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可以拥有为了亲人、为了信念、为了自己认准的事情拼尽全力、坚持到底的品质。
(作者为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