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漫的爱情小说《何以笙箫默》红了10年,成为影视界争夺的“优质IP”。在电视版之后,电影版本《何以笙箫默》将登陆今年劳动节档期。该片云集了黄晓明、杨幂、佟大为、Angelababy、谢依霖等明星,阵容强大。
最新数据显示,到4月5日为止,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平均每天入账超过1亿。这是继2月单月票房突破40亿元之后,内地电影市场创下的又一个新纪录。这一成绩已经超过了2010年全年票房总和。
百亿元票房中,国产片拿走了65亿元,是进口片的近两倍。在这95天里,票房过亿的共有23部影片,总计贡献了约85亿元票房。
全国十余个档期差不多把听到过名字的节假日都贴上了电影消费的标签。追逐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电影成为各路资本瞄准的对象,火爆票房背后,是资本正在加紧进入电影市场的步伐。一方面,售票环节成为电商博弈的战场,由此引发的票价下浮,客观上激发了巨大的观影需求;而另一方面,电影领域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展现出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力:从上市公司明星、编剧、导演、演员持有股份,到电影数量上升和类型集中的矛盾突出。资本已经把握住创作,发行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
电商染指电影票销售,拉动的是整个电影市场需求
业界普遍认为,除了银幕数量增长之外,电商全面渗入售票环节,是促成今年前100天,日均票房过亿元的重要原因。
电商染指电影票销售,始于去年3月,百度和阿里巴巴推出3.8元的低价电影票,吹响了电商杀入在线售票市场的集结号。到了今年春节档,电商们在这一领域的搏杀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天将雄师》《狼图腾》《爸爸去哪儿2》等影片都有电商在为其售票:《天将雄师》在猫眼网上的售价为19.9元,大众点评网更是推出了9.9元看《狼图腾》的活动。而在某购票APP上,新注册的用户甚至可以享受1元超低票价。值得一提的是,电商们并不打算挑战现有的35元最低票价这条红线,而是自己掏钱补上了其低价票与35元之间的差价。以《天将雄师》为例,有消息称,该片上映头三天,猫眼就投入了6000万元用作票房补贴。
毫无疑问,低票价是电商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愿意走进电影院的人多了。统计显示,今年春节档,内地观影人次达到4314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0多万。这也符合经济学上的定价策略,即在一定区间内,消费者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且这种需求会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致力于电影观众研究的北京凡影公司客户总监王舒提供了一个材料:北美电影市场的平均票价为5到7美元,且很多电影院在一天之内不限观看场次。“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北美的家庭娱乐支出中,电影虽然单次支出很低,但总体支出很高,占了将近五分之一。”
在王舒看来,电商能够在电影售票环节迅速崛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是电影产业链上门槛最低且最容易产生规模效应的,同时也是传统业态跟不上观众需求的结果。“在北美,网络购票已经占到了整个购票环节的四分之一;不少电影院都有年票;电影档期大都在二到四个月,观众不用蜂拥而至,电影院买票也基本不需要排队。但目前国内还做不到这些。这就给电商留出了空间。”统计显示,仅春节档首日,全国票房为3.3亿元,其中有超过30%的票房来自猫眼。目前该购票网站已经覆盖了全国3500家电影院。
毋庸置疑,当前由于竞争造成的超低票价不会成为常态。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产业经济学教授干春晖说:“现在等于是电商砸钱埋单请大家看电影,和滴滴软件花钱请大家打车一样,目的是占领市场,培养大众的网络购票习惯。一旦他们的目的达到,票价一定会有所回升。”但即便如此,干春晖仍然对互联网资本参与电影票销售抱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基于这样一种预期:电商时代,电影票价再也不可能重回七八十元甚至100元的高地了。“为什么电商在售票环节上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通过规模和技术,有效降低了这个环节的成本,同时提高了效率,由此产生了降价和盈利空间。现在有一种担心,认为习惯了9.9元的观众会不愿意接受票价重新回升到三四十元,这是有可能的。但我们更要看到,更多原来被七八十元票价阻挡在电影院门外的人,会因为票价降低而养成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市场就扩大了。这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在干春晖看来,电商,或者说互联网资本进入售票环节,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在于票价降低,或者说把售票从电影院转移到了网络以及移动终端上。“观众买票更方便了。而让人更方便,本身就很有价值。我们说生产创造价值,但同时服务也创造价值。服务可以激发人的消费需求。”干春晖自己就是这种服务的受益者:“我以前不常看电影,现在看得多了,因为通过电商,我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电影信息,包括时间、地点、电影的介绍及预告片、他人的评论等等,这些服务,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作出选择,降低了‘试错’的成本。所有这些,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都是可能导致整个市场需求增加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干春晖认为电商带来的是一种更为先进的销售模式,而销售是整个电影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发生的变化,对整个产业来说都是好事。他同时不讳言这种模式可能会给传统行业和部门带来的冲击:“当汽车工业发展以后,马车制造商的利益受损完全在预料之中。新技术被引入产业之处,都会对原有产业中的利益关系重新分配,有人获益,有人受损,但总体效率必将获得提高。”
不断增加的电影观众和日益保守的电影公司,矛盾如何破解
可以想象,电商介入售票加速了电影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不同口味的观众进入影院,会对电影的题材和类型提出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与此同时,电影公司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满足股民期待,会在影片的题材和类型选择上更加集中和保守。这毫无疑问构成了一对矛盾,但长远来看,矛盾是发展的推动。
阿里巴巴的崛起,让更多人熟悉了一个经济学名词:长尾效应。所谓尾,指的是分布在正态曲线两端的部分,也就是市场上20%的小众消费需求。而所谓长尾效应,就是把所有这些个性化的小众需求集结在一起,也能形成一个大市场。在经济界人士看来,这对于电影产业同样适用。为什么小众电影不能赚钱?因为集中在一起的小众人数不够多,不足以影响院线排片。那有没有可能,把同一个城市里有相同观影需求的小众观众,在同一个时段集中在同一家影院?就像购物网站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地订购一样,电商进入电影售票环节之后,同样有可能走到根据观众需求向电影公司订购电影这一步。也许到那个时候,小众电影的春天就到了。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博纳掌门人于冬就曾经做出过“今后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的预言。对此有经济学者评论说,纵观全球大部分产业的产业链,销售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演进中,销售者力量逐渐增大是一种趋势——如同沃尔玛比它卖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者更强势一样。
再来看电影公司这边。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公司上市带来的产品类型过于集中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更加充分的竞争。“假设出现了100家电影公司,都盯住那20%的类型,想要在80%的观众群中分一杯羹,是不是每一家能够赚钱的可能性都变小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公司改变投资方向,到原先乏人问津的那个20%的观众群中去寻找商机,尝试不同题材与类型,新的市场空间就此打开。充分竞争的结果,就是企业会自动寻找自己的定位,精确匹配受众需求,这对于每个产业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这一阶段。”
影视公司忙上市之后,更多电影不等于更多选择,反而是电影类型和题材的愈发集中
从春节档到“清明档”里,几部票房表现亮眼的影片,背后都站着一家上市企业。而春节档的票房井喷,也将吸引更多资本注入电影界,电影公司的上市热潮将愈演愈烈。
《天将雄师》的出品方包括上影集团和华谊兄弟,《澳门风云2》由博纳影业出品,《爸爸去哪儿2》的出品方是乐视网旗下的乐视影业。这几部票房赢家的背后都站着一家上市企业。春节档的票房井喷,也将为电影界市场吸引更多资本。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上市,成为国内影视第一股。随后几年间,光线传媒、华策影视、星美国际、博纳影业等影视公司相继在A股、港股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阿里集团、乐视网等上市企业也将业务延伸至电影领域,成立各自的影业公司。而这股上市热潮背后,是更多的资本对电影产业虎视眈眈。去年,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以小搏大,获得了超过2亿元票房,随后其制作人的公司被一家上市公司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有业内人士注意到,近年来,每当有公司宣布收购影视公司,其股价就会出现几个甚至几十个涨停板。去年海润影视借壳申科股份的消息,便带动后者走出了11个涨停板,股价一度从9元多涨到28元多,充分体现了市场对电影产业的信心。
上市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钱更多了,可以生产更多产品,面向更大的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公司业绩将更受关注,压力也随之而来。有经济界人士表示:“股民会天天盯着你的票房。如果推出了五部电影,只有一部赚钱,股民不答应。结果就是你必须选择更加安全保守的投资方向,要往有最多消费者接受的方向去生产产品。而在电影领域,如果我们沿用经济学上的二八定律,就是20%的类型片吸引了80%的观众。这是一种正态分布。”
表现在银幕上,就是观众看到的电影越来越相似,明星+名导+类型,成为很多电影的固定模式。
仅以华谊兄弟上市后的2010年为例,其出品的电影中就有张学友、刘若英、谢霆锋等人主演的《全城热恋》,张家辉、谢霆锋、桂纶镁等人主演的《线人》,徐克导演、刘德华、梁家辉、李冰冰、刘嘉玲等人主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及刘德华、成龙、范冰冰等人主演的《新少林寺》等。2012年,因为票房惨淡,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一九四二》上映第二天,就累及华谊兄弟股票跌停,之后又出现连续下跌;冯小刚随即在第二年拍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私人定制》以谢股民和东家。去年贺岁档引起热议的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其出品方也是华谊兄弟。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会采取各种策略来降低风险,扩大票房,比如和明星捆绑。有数据显示,5年来,A股上市的影视公司已经缔造了至少50位明星股东。他们与影视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会更加卖力地帮公司拍片和宣传。
一言以蔽之:上市的影视公司越多,观众能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类型和题材就越集中,这在一定时间内将成为常态。商业上的一窝蜂,是一个全世界所有产业都会面临的局面。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和公众所预期的不同,不少影视公司上市之后,并没有加大对于电影的投入,反而会在其他领域做尝试。华谊兄弟提出了“去电影化”方针,去年前三季度,其电影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4.76%;同时公司不断加强在互联网游戏和综艺节目方面的拓展,通过与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合作,开拓了与电视台合作的新模式。光线传媒在去年上半年的电影业务收入,也同比下降了近44%,同时斥巨资参股游戏公司。很多影视公司在上市之后,第一步是将募集到的资金大量投入影院建设,橙天嘉禾就在港股上市后宣布要力争成为亚洲影院经营的龙头老大。原因很简单:制片领域风险太大,很难预期,要把大蛋糕吃到嘴里并不容易。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