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3天,全国电影票房共收4.21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近20%。商家精心炮制的“清明档”如何成了货真价实的摇钱树?清华大学影视研究中心尹鸿教授认为:“票房快速增长,档期的挑选无关痛痒,关键在于全国银幕数的极速上升。”
有统计显示,去年底时国内院线的银幕数已突破2.5万块,并且仍以每天17块的速率不断增长。银幕激增,直接加快了票房上浮。截至4月5日,2015年内地票房仅用了95天便迈过100亿元大关,比2014年提前46天。而且,今年第一季度日均票房达创纪录的1.05亿元,清明3天日均1.4亿元。
新片半数走麦城,只要银幕多不愁总票房?
日进亿元的票房纪录从何而来?尹鸿说,这个数据乍一看令人咋舌,“但有了银幕基数的支撑,细算之下合乎情理”。若按2014年底全国2.5万块银幕数计算,日进亿元不过相当于每块银幕每天贡献4000余元。假设每张电影票价35元,那么只需一天内有115人次在同一银幕前观影,全国亿元票房便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只要银幕多,不怕票房差。
事实上,清明假期4部新片的成绩恰好证明,即便半数“种子选手”败走麦城,这个档期的纪录照样能被刷新。本次假期的4部新片中,《战狼》《咱们结婚吧》《暴疯语》《白幽灵传奇》曾并列“四大种子”。但至假期结束,军事题材片《战狼》与爱情片《咱们结婚吧》分别以累计2.07亿元与1.45亿元笑傲市场。而刘青云与黄晓明主演的《暴疯语》3010万元难回成本,至于尼古拉斯·凯奇领衔的《白幽灵传奇》仅收1560万元不忍卒睹。
值得注意的是,同档期的影片票房高下正在和口碑同步。格瓦拉网站上,影迷给《战狼》打出9.1分;《咱们结婚吧》有8.6分;剩下《暴疯语》和《白幽灵传奇》,一个6.8分,一个5.3分。有评论认为,影片扎堆上映,是不少电影人的认知偏见,觉得一旦占据有利地形,即能获得高额回报,却忽略了对手的能力与观众的认知程度。“再强大的档期,也绝非烂片的世外桃源。”一位影评人说,某脱胎于知名综艺节目的影片,春节上映时,总票房不到3000万元就匆忙下线,“银幕数的激增固然成全了票房总量的增长,但各家影片能在大盘中获利几何,还需细算。多数时候,黄金档也救不了烂口碑。”
全年14个“档期”,是创意还是贴标签?
“全年皆档期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盲目迷恋营销而导致竞争无序。”尹鸿指出,“除了贺岁档、暑期档以及十一黄金周档,其余档期并不成熟。”但反观现实,目前包括所谓“清明档”在内,内地影市共生造出14个电影档期。从年初的元旦档、春节档、情人节档,直到年末的“光棍节档”和圣诞档,几乎月月有档期,每个中外节日都逃不出电影营销的噱头。
重档期高于其他,在一些评论看来,这标志着电影人的目光已从影片本身转移到受众群体。目前,业界越来越重视档期的开发,但从不少案例来看,只是浅显地借鉴这个概念,并没有掌握其内在规律。比如去年“光棍节”档期,有超过10部影片扎堆上映,几乎每一部都想复制《失恋33天》以890万元制作成本赢回3.5亿元票房的奇迹,但最终却因类型雷同,彼此互为炮灰,几部与情感无关的海外大片却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对档期过分依赖已成为国内片方的通病,他们总爱一窝蜂地将影片贴上各种档期标签,并押宝商业运作和推广。比如姜文导演四年磨一剑的《一步之遥》,也曾高调宣布上映日期,搞得《太平轮》《智取威虎山》《微爱之渐入佳境》等名导大片纷纷换档避让,结果影片甫揭开面纱,随着评论的不看好,影片的排片率、票房量也急转直下,成为贺岁档里最典型的失败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潜质的佳片,也不能在“唯档期论”的内地影市洒脱一回。今年春节档,《狼图腾》与其余6部国产片同天开画。一个多月后影片下线,有舆论认为,若非硬挤入春节档而与其他影片竞争冲抵,7亿元票房不应该是它止步的终点。对一部电影,成败皆档期,还是成败无关档期?这是个问题。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