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有人跳楼。事发地点位于港汇广场一楼中庭,训练有素的大厦保安人员已在坠落这身边用白色大棚遮盖。显得专业,且非常熟练。
下午15点55分左右,这名年约45岁的男子坠落在中庭,120赶赴现场后发现,该男子还有生命体征,随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不幸的是,下午5点多,最终奇迹未能发生。坠楼男子身着灰色夹克,黑色裤子,白色鞋子。
事发后,商场中庭部分区域被封闭。
所幸的是,当时港汇一楼顾客不多,没有无辜顾客被殃及。
而沉闷的砰的声响和其他顾客的尖叫声让许多顾客受惊。
这已是港汇广场今年来第二次发生坠楼事件:今年1月9日,港汇广场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坠楼事件。
有网友对此进行了统计:
2008年5月8日下午2:45左右,一女子在徐家汇港汇广场高坠身亡。
2013年6月17日中午12时许,一男子在徐家汇港汇广场高坠身亡。
2014年2月20日上午10点多,一女子在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高坠。
2015年1月9日上午9点多,一女子在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高坠。
2015年3月13日下午3时58分,一男子在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高坠。
有网民说:是不是港汇风水有问题?
还有人说:港汇广场内部空旷,有自杀倾向或冲动的人,都会凭最后的直觉,选择足够高、足够宽敞、足够空旷的地带寻死。
可是,上海足够空旷、足够高、足够宽敞的商厦不仅仅只有港汇啊?!
值得注意的是,港汇地处徐家汇中心地带,人流密集、无形中增加了自杀的概率。
也有人说:港汇广场貌似一个祭祀香炉和两根蜡烛,说得我寒毛林林。
也有人支招,或许放个大型水景吊顶灯饰,遮住一些空旷,再增加一些栏杆,使得他人翻爬栏杆更加困难些,或许,能减少自杀概率吧。
就笔者10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自杀人群中、尤其上海这个繁华都市、大家丰衣足食,导致自杀的原因很多是因为生病:抑郁症、精神病、绝症等。
还有一部分是情感纠纷、家庭矛盾:比如一对女同,因“男友”提出分手,激情跳楼自杀;还有一次,一年轻上海女子因男友提出分手,即刻跑上楼顶,一跃而下。
就在港汇广场自杀事件发生前一个多小时,浦东机场T1航站楼也发生一起男子从高架上高坠事件,该男子一度未当场死亡,随后送医死亡。
3月13日上午,浦东一妇女因患癌症而跳河自杀身亡,不愿拖累家人。
其实,很多事情不一定通过自杀就能解决。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就能活得潇洒、开心。
【什么人容易自杀?】
独居者:孤独的男人更容易自杀。
离婚者:25~29岁男性中,离婚者的自杀率是已婚者的4.4倍。
突发事件堆积人群:包括: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入狱、疾病、结婚、激情工作、婚姻和解、退休、家庭成员健康改变、性困难、家庭增加新成员、事业再适应、经济状态改变、大宗抵押、取消抵押或贷款的赎回权、工作责任性质改变、子女离家、突出的个人成绩、妻子开始或停止工作、入校或离校、个人习惯的修正、与上司纠纷、工作时间或状态改变、住所改变、学习改变、小宗抵押、睡眠习惯改变、进食习惯改变、休假、轻微践踏法律等。
【谨防“维特效应”】
模仿会引起传染性自杀。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一面世即掀起青年人的自杀热潮,不少年青人因受到感应才滋生自杀念头,被称为额外自杀或“维特效应”。
1932年,法国作曲家查理斯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之后十余年间,竟有一百多人因听到这支曲子过于悲伤而自杀身亡。1945年,此曲的乐谱和唱片在欧美国家不得不被全部焚毁。
名人自杀后自杀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三毛、张国荣等名人的自杀引起不少人模仿。而且专家发现媒体一旦报道自杀事件,必在年轻受众中引起“维特效应”,因而,新闻媒体的自杀报道应予以规范。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