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遗珠,它们不带奥斯卡玩
以下这些电影,让文艺片爱好者谈了一整年,它们毫不犹豫地和“主流”甩开了距离,持续地刺激着文艺中青年的肾上腺,是小众电影里的大众情人。它们还在母胎里酝酿时就注定要和奥斯卡分道扬镳,其实每年都有这么几颗或一串的遗珠,年复一年地让奥斯卡深陷“多元还是不多元,真是个要命问题”的焦虑中。
《醉乡民谣》失败者之歌
重口味的科恩兄弟能拍出《醉乡民谣》这样云卷云舒的清淡电影,委实难得。
来复述一下大致情节:1960年代的纽约,格林威治村一位民谣歌手怀才不遇,生活拮据,感情事宜也一团糟糕,只有一只黄花狸陪他潦倒终日。然后他决定去芝加哥。到这里为止听着像励志公路片的前奏,可接下来的发展各种不符合“政治正确”的期待:歌手在远方没有找到未来,他一无所有地回到纽约,没有钱,没有名,没有爱情。他确实真正了解了自己——一个孤独的失败者。在那个让后人怀缅的时代,冒险乐园纽约里蜗居了许多个像他这样的失败者。
这是2013年最好听的电影,没有之一。科恩兄弟追忆的民谣和这些民谣诞生的年代,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而孕育浪漫的土壤何其辛辣忧伤,大河奔流,大浪淘沙,有多少梦想家的终局是坏运气的流浪汉。
《爱在午夜降临前》生活顺流而下
九年又九年,从黎明开始的爱情进行到午夜将至。
侯麦那部经典的《绿光》里,用了凡尔纳小说里的谚语:谁看到绿光,谁得到幸福。侯麦太神话了,相比之下,理查德·林克莱特是多么现实的中年人啊!杰西和赛琳坐在海边等日落,太阳垂悬在海平面,一点一点下去,然后扑通,彻底掉下去了。赛琳就盯着那道光:“它还在,还在,还在……它不见了。”
18年了。他们在维也纳邂逅,等待黎明,在巴黎定情,黄昏已至,当他们来到爱琴海边,爱情已经在深夜。这是光线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也是时间与情爱的脉络,终于,生活顺流而下,没有神话,连浪漫都是悲伤的。
《弗兰西斯·哈》青春期的精神碎片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外号“影评人之子”,把电影拍得充满迷影乡愁的趣味。《鱿鱼和鲸》、《婚礼上的玛戈》和《格林伯格》都是带着戈达尔趣味的中产男女解剖片,挺冷挺酷。《弗兰西斯·哈》要温暖许多,黑白画面散发春日暖洋洋的温度,钩沉起特吕弗、侯麦和伍迪·艾伦们的趣味。可以把它定义成一部散发书卷气的严肃青春片,主角弗兰西斯是个卡在青春门缝里的大妞,往后看,白驹过隙,青春飞逝,往前看,生长陷入停滞综合症候群,跨不过青春期到成年之间的这道坎,总之是个不合时宜的女汉子。格蕾塔·戈薇格是个风一样迷人的姑娘,她给了整部电影风一般迷人的气质,她单纯,直接,也很笨拙,试图满不在乎地打发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困惑和伤感,这部电影因为她而格外真诚,这种真诚像阳光穿透时光的尘埃,让我们在弗兰西斯的游离于世俗之外的随性舞步里,捡回自己散失已久的青春期精神碎片。
文汇报记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