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地心引力》
导演:阿方索·卡隆
《为奴十二年》
导演:斯蒂夫·麦昆
《美国骗局》
导演:大卫·拉塞尔
《内布拉斯加》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菲利普船长》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华尔街之狼》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她》
导演:斯派克·琼斯
《菲洛梅娜》
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导演:让-马克·瓦雷
陪跑更精彩
不出意外的话,以下几部电影的制片人和导演不会出现在最佳影片的领奖时刻,在提名公布的一刻,熟知奥斯卡游戏规则的人们心知肚明,它们是主角身边的陪跑。可无论怎样,放宽的提名名单毕竟给这些“小”电影以更多的曝光机会,它们的确有趣味,有想法,也可能有些适可而止的出格。在“安全生产”的大背景前寻找这些小放肆小狂野的色彩,比最终尘埃落定的结果有意思,不是么?
《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借用保罗·奥斯特的书名概括电影《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是一个孤独的男人被女人拯救的故事,只是女人是台人工智能。导演斯派克·琼斯是好莱坞公认的鬼才,《她》是他第一次原创剧本,目光投向发达科技时代被圈养被绑架的人类,主题仍是他早先作品的延续——因孤独而起,如何与孤独和解。事实上,除了自闭的男主角和善解人意的女机器人,“孤独”本身成了最血肉丰满的角色,这电影是在赏玩和解析孤独,抚摸“孤独”的每寸皮肤肌理,直到把孤独的细胞涂片放在显微镜下。
电影的迷人在于它微凉的温度。它对孤独、对时间、对科技带来的异化的未来,有透彻的感悟,却完全不尖刻——导演是何其爱怜地打量着本质冷漠的世界,这份清醒的温柔,委实是难得的。
《菲洛梅娜》,喜剧之光朱迪·丹奇
被形容为斯蒂芬·弗里尔斯继《女王》之后最有分量的作品,这分量一半在于《菲洛梅娜》题材的尖锐属性,另一半归于朱迪·丹奇的表演。
弗里尔斯的特长是用诙谐的口吻讲述非常尖刻的内容。在《菲洛梅娜》里,教堂和修道院的大门一关,门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世俗是不知道的。故事里所有孽债的根源是教会背景的慈善机构,把少女妈妈生的孩子“收容”后,让美国那些没孩子的夫妻领养,从中收取金额不低的领养费。说白了就是教会贩卖私生子,无知少女人到老年后千里迢迢去找儿子。想必电影在拍摄和上映过程中面临过压力,弗里尔斯在电影里的态度一直尖锐,但临结尾,借着菲洛梅娜这个劳动妇女朴素的善良宽容,息事宁人。
但是千万别把《菲洛梅娜》想象成苦大仇深的“一个人的战斗”,刚好相反,它好玩极了,劳动人民菲洛梅娜和装腔作势大记者的访美纪行,是一对最不相称的旅伴在一段意外迭出的旅行中,去贴近信仰、欲望和生命这类涉及“终极”的命题。朱迪·丹奇演起蓝领老妇的土气俗气,一点不有损她曾经庄严的形象,倒是提醒我们,这位女爵当年是演情景喜剧的呀。
《内布拉斯加》,中年人的小清新
亚历山大·佩恩堪称“文艺类型片”的教科书,《关于施密特》、《杯酒人生》和《后裔》这些剧本,渐进地诠释着什么是“在工整的结构里随性游弋”。他代表着奥斯卡评委们非常中意的编剧风格,本质上不出格,不玩颠覆,而细节的展开不落俗套,松弛自然,举重若轻,这是中年版小清新。
《内布拉斯加》这部看似父子同行的公路片,主角其实只有木讷寡言的老父亲。老父伍迪确实让人想起多年前的老施密特,同样是关于衰老和老去以后的尊严,而比《关于施密特》更进一步,佩恩减去一切不必要的戏剧化,让他家乡内布拉斯加的风景直接地出现在画面上,而贫瘠单调的风景恰是荒凉人生的陪衬。所以当佩恩的编剧风格业已固化成一种“类型”时,《内布拉斯加》的真正风景是男主角布鲁斯·邓恩的表演。佩恩在片场对邓恩说的第一句话是:“在这电影里我只希望你做一件事。不要向我们表现什么,布鲁斯,让我们自己慢慢找到它们。”如他期望,邓恩没有“表现”,他只是让时间作用于他生命的痕迹安静地在影像中舒展开来——大部分时候,老伍迪像一具空洞的旧躯壳,偶尔的,他眼里重新燃起光,如同旷野上废弃的屋子突然亮起了灯,让这电影也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