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尼尔·波兹曼写下著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他提醒世人,电视正侵蚀童年和成人的分界线。30年后,书中的一切已有了现实观照。
近来,一台名为《一年级》的电视真人秀在湖南卫视播出,算上此前的《爸爸去哪儿》以及《变形计》,电视台寄望用孩子当主角的节目串联出人生“真人秀”的成长脉络。然而,有别于《爸爸去哪儿》对“父教回归”的呼唤,以及《变形计》中对叛逆少年的正能量引导,《一年级》在播出6期后因其传播导向的模糊而引起教育界质疑。尤其当120个机位、130人摄制组被隐藏在特制的单面镜背后,《一年级》俨然再现了电影《楚门的世界》。专家们不禁叩问——让小学校园变成“楚门的世界”,让教育由严肃话题摇身变为娱乐道具,这样真的好吗?
贵族学校有何借鉴价值
节目组设想通过展现36个孩子迥然的天真,描摹出新时代校园的多姿。“幼小衔接”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用镜头放大新生生活,无疑能形成固定且忠实的收视群。
但现实与理想有些许背道而驰。“我迫切想了解真实的一年级生活,也想让孩子对他自己的未来有个具象化概念。”35岁的陈琳是位准一年级家长,“但两期节目之后,我放弃观看,因为不想越看越糊涂。”
为拍摄便利,节目组选择长沙当地一所私立学校,寄宿制、环境优美,符合节目24小时无盲点拍摄的需求。但这也引来了教育界的极大诟病:设施太豪华,会让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孩子们产生多大的心理落差。而私立学校在诸多制度上的松泛,则会让人陷入误区。第四期中,一位少儿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年级新生家长来校为孩子竞选班长拉票,他的出现立即在校园里引起围观,并最终因场面混乱而吓哭自家女儿。这段叙述,至少引发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陈来秀3点追问——非教学人员,在非特殊状况下,怎可随意进入学校?那么多孩子发生踩踏事故的隐患有多大?教室里缺个孩子,任课老师居然没察觉?
虹口区实验学校校长胡培华直言,真实的一年级生活,既不如电视上美化得那样斑斓,也绝对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管理漏洞。节目如此安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就是一组私立学校的宣传片。
明星教师是否合格师资
为取悦观众启用明星,站在节目的立场,或许无可厚非。但《一年级》在聚焦萌娃之余,还将很大笔墨用在两位“新老师”身上。当陈学冬与小宋佳,分别以实习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的身份亮相,关于明星教师是否合格师资的质疑也就接踵而来。
“新生首要任务是适应新环境,启动新的学习历程。大家都懂‘先入为主’的道理,如果这群新生不能从入学那一刻就接受有条不紊的管理和正规的入学引导,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哪些差距?”陈来秀坦言。
“明星‘老师’对孩子们不是不爱,而是爱得杂而无章。”陈来秀发现,如果孩子们入学“零起点”尚且合情合理,那么两位“老师”在新岗位上的手足无措更让教育者无法忍受。班级里状况百出,“老师”呈现的是各种张皇失措,以及努力付出后的成效低下。节目中,小宋佳哭诉自己一天哭8回,陈学冬则在反复对孩子们嘶吼后无奈流下男儿泪。“显然,对于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引导,他们有努力、够煽情,但依然是外行做着内行事。”幼儿园教师蔡晔与陈来秀持相同观点,“遇上脾气暴躁的学生,除了安抚,更应引导,毕竟学生来校是受教育。”
回放冲突会否伤害孩子
据节目方透露,《一年级》平均每分钟的节目背后都至少有1000分钟的素材。换言之,无论笑点、泪点、揪心或舒心,都是高度提炼过后的一场秀,尽管打着“真人真事”的旗号。
在节目中,友好、打闹、互相拉拢,孩子们以他们的方式学习接受自己的“社会性”。一些专家认为,虽说孩子的世界亦是微观的成人世界,但若过早把成人世界的残酷撕裂给他们看,依然有欠考虑。节目为博眼球,经常会播出一些带有冲突或争议的画面。但孩子之间,打闹过后很快便烟消云散,如今这样记录在案的播放,强调‘谁谁是个爱打架的孩子’,由此引发的各种标签效应,对孩子们是否是一种伤害?”
陈来秀拿1998年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打比方,“电影中,楚门在得知自己被拍摄的真相后出离愤怒,那么这些孩子在看到自己许多不经意间的表现被无限扩大到电视后,是否会有相似的情绪波动?而一旦那些本已被淡忘的所谓冲突又被重播并展现在大庭广众下,幼小心灵间是否真生隔阂?”陈来秀的观点代表了一群教育工作者的严肃态度:“如果宣传至上、娱乐至上的结果是伤害个别孩子,教育者无疑是失职的。”
本周末,这档真人秀节目就将收官,虽然节目中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自然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心,但当节目播出结束,孩子们回归到正常平淡的生活后,他们的世界还会依然如初吗?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