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类型片,要改良不要改革
“类型片”这个概念是好莱坞的命脉,“奥斯卡类型片”则是这些年评论圈里撰出的新词。隔三差五来来往往的总是那一群导演,(当然,出手保持稳定的导演也就这一群),得奖影片在各异的面貌外,背后的操作原理则大同小异,概括起来不外乎:叙事要一丝不苟,剧本要工整,致力于人性戏剧的挖掘并且适度升华,不要冒犯主流价值取向,是有商业空间的、容易为大众接受的、看起来比较文艺的电影。在这个大前提下,提名放宽到9部的入围影片尽可能做到多元。比如这次,评委们几乎是“历史性地”给了喜剧若干席位,《美国骗局》和《华尔街之狼》让奥斯卡少有地喜感起来,看似公路片的《内布拉斯加》是中年小清新的范本,略微出格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菲洛梅娜》都是侧重表演,《她》是不走寻常路的情感剧,《菲利普船长》是文艺腔的惊悚片。
《华尔街之狼》的主题和斯科塞斯早年的《好家伙》相通,但就风格而言这位72岁的老导演是头一回用斑斓的影像风格展开一部社会喜剧,他个人的电影版图和奥斯卡的疆域都由此突破了点边界。这些年斯科塞斯是提名专业户,这也不奇怪,老先生作业稳定,影片质量保持在良好以上优秀边界。
相比之下,大卫·拉塞尔,亚历山大·佩恩,保罗·格林格拉斯代表了三种风格的模范学生。从《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到这次的《美国骗局》,拉塞尔的电影持之以恒地“不过分、不出错”,围绕着“一群不想做自己的人”这个大主题,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由此展开,每次切换到不同环境罢了。看上去挺疯癫的《美国骗局》其实很规矩,一旦进展到“美国梦之黑暗虚无”这个尖锐的核心问题,导演立刻撤了,把重心交给演员去施展演技。佩恩是模范剧本写手,《杯酒人生》、《后裔》和《内布拉斯加》诠释了规范和个性之间的完美平衡,看着随性,其实外松内紧,严格遵守好莱坞剧本的章法,能把八股文写到这样漂亮的境界也难怪评委和观众都喜欢。佩恩用文艺包装规矩,格林格拉斯则是在固有的类型片里洒点文艺的料,在《伯恩的身份》系列第二、三部之后,他在《菲利普船长》里继续尝试为惊悚片注入点思考,“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船长”这个故事背景让他能用快速推进的情节抓住观众,也为审视全球化提供了恰当的视角,并且,这个反思的视角让电影后半程的进展不同于这种类型电影的常规走向,持续的紧张后,高潮和凯旋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幻灭。
拉塞尔、佩恩和格林格拉斯虽然气质迥异,但他们在奥斯卡评选中的地位能让局外人看清这个奖的游戏规则:扎根于类型片的土壤,在既有的类型中进行叙事的调整,探索新的风格,为类型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一言以蔽之,要改良不要革命。其实也容易理解,一具庞大的工业流水线,真正需要的是可以学习、模仿、复制的模型,而独树一帜的天才,是可遇不可求,也没有可推广性的。
这样,科恩兄弟和《醉乡民谣》的被边缘化就能让人接受些——因为他们是不可学的天才。
这不是跑马比赛,奖项归属和提名入围并不是优秀与否的资质证明,和《地心引力》、《为奴十二年》一起入围最佳影片的9部电影,的确是去年美国主流电影里水准良好以上的选手。可是,“好电影”终究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奥斯卡不过是一场他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