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众所周知,中共一大的参与者共有15位,其中国内代表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他们是: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及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15人中,14人的照片和生平故事,都广为人们所知晓,唯有共产国际代表之一的尼科尔斯基,他的经历是个谜,他的模样更是个谜!
为了解开神秘“第15人”的历史悬念,来自中、俄、蒙等国的历史学者,展开了各种渠道的史料寻找与研究。其中一位,便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首席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阿纳斯塔西娅·伊万诺夫娜·卡尔图诺娃女士。2007年,她在历经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发现并梳理了尼科尔斯基的相关档案,也为世人还原了他的人生经历。紧随其后,俄、蒙两国的历史学者又进一步发现了尼科尔斯基的照片。上述这些围绕神秘“第15人”的研究成果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共以及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弥补了曾经缺失的重要一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卡尔图诺娃博士的讲述,一起回顾神秘“第15人”档案发现的前后经过,共同走近历史上真实的尼科尔斯基,了解他鲜为人知又跌宕起伏的一生。
中共一大前的尼科尔斯基
上世纪80年代,破裂长达20余年的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出现恢复的迹象,为了给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锦上添花,两国党史工作者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接触。
1987年,我接到了苏共中央国际部交给苏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即寻找1921年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那位俄国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生平履历与照片,由此开始了数十年追寻这位神秘人物毕生经历的历程。
卡尔图诺娃 (图源:人民网张光政 摄)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俄联邦安全局(FSB,即著名的克格勃继承者)中央档案馆的帮助下,我接触到俄国内所能找到的所有与尼科尔斯基有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他前往中国之前及返回苏俄后的内容,所以才有了下面这篇足够充实的文章,可以让人们清晰地认识这一位“尼科尔斯基先生”。
据我掌握的线索,这位神秘的“尼科尔斯基”,他在苏联档案文献里出现了好几个称呼,一个是“弗拉基米尔·阿布拉莫维奇·尼科尔斯基”,又叫“弗拉基米尔·阿布拉莫维奇·涅曼-尼科尔斯基”,但他的真实姓名应是“维克多·阿列克谢耶维奇·别尔格”,1889年2月10日出生在后贝加尔边疆区巴尔古金区奇特坎村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后贝加尔边疆区首府赤塔
他在赤塔商业学校学习三年后便告别了平静的农村生活,1912-1916年间,他来到赤塔的私营商店内当店员,还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段斯别尔格车站工作过一段时间。1916-1917年,尼科尔斯基被沙皇政府强征入伍,先在第16西伯利亚后备役步兵团里面当一名普通士兵,后来转入乌法地区的第516步兵团。
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士兵苏维埃运动的冲击下,原沙皇军队的基层建制宣告崩溃,大批士兵逃亡或返乡务农,尼科尔斯基在复员后流落到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地,当过好几个私营商业公司的业务员。
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8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捣毁了俄国远东的苏维埃政权,组建起一系列白卫军组织,尼科尔斯基被强征进白卫军的第31赤塔步兵团,随后又成为白俄军官谢苗耶夫领导下的“满洲特别纵队”中的独立犹太惩戒连列兵。
白卫军,以保皇党派为基础,1921年初被苏俄红军消灭。图为红军突破白卫军防线的油画
1920年4月(一说1919年底),尼科尔斯基与整个犹太惩戒连一起向远东共和国(这是苏俄政府成立的一个政治实体,旨在充当苏俄与协约国之间的“缓冲国”,但它在各方面都是苏维埃政权的一部分)革命军投诚。1920-1921年,尼科尔斯基成为革命军雅各布森游击队的一名战士,后来又转战至第4游击队和远东共和国革命军第24阿穆尔起义团(一说为第15团)。
从1921年起,尼科尔斯基成为一名俄共(布)党员,并在1921-1923年间在远东共和国革命军情报处工作,随后又进入远东第5集团军情报处。由此可见,尼科尔斯基在来到中国前,曾经从事过军事情报工作。
中共一大中的尼科尔斯基
在研究尼科尔斯基生平的过程中,我还参考了一些中国当事人的材料,其中在1921年作为陈独秀代表参加中共一大的包惠僧的回忆文章帮助很大。
1957年,包惠僧以“栖梧老人”的笔名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回忆录《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其中写道:
“1921年6月,俄国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同行的还有一位‘红色工会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
正是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后来几乎所有中国书籍和论文中都将尼科尔斯基的身份确定为“红色工会国际代表”。
油画《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石奇人 作)
我在1972年和1983年专门就此事做了两次调查,最后确定尼科尔斯基其实是以“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人员”的身份被派到中国去的,在远东共产国际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往来文件与书信中,尼科尔斯基往往以“瓦西里”或“瓦西里耶夫”的化名称呼。
我还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里发现了一份档案,揭示了尼科尔斯基在1921年前往中国的目的与任务,即与马林一起帮助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筹备召开中共一大。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红色工会国际代表”,该组织准确的名称应为“国际工会委员会”,尼科尔斯基所在的分部位于后贝加尔的赤塔市。
尼科尔斯基手中掌握一笔经费,主要发放给在中国工作的共产国际人员和俄共(布)党员。马林在后来呈送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写道:
我与尼科尔斯基同志一起在上海工作期间,我的工作内容仅局限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委派的任务,而这些任务也都是由尼科尔斯基安排给我的。为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从不擅自扩大工作范围。
从中可以看出,马林是完全接受尼科尔斯基领导的。
接下来,马林还记述了一些内容,称尼科尔斯基从伊尔库茨克(即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所在地)带来一本工作条例,其中明确写道:“尼科尔斯基同志必须参加各国共产党召开的所有代表会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尼科尔斯基不仅参加了中共一大,而且还参加了同一时期朝鲜流亡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上海召开的代表会议。
中国出版的“中共一大通报”中有这样的记录:
“斯尼夫列特(即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参加了中共一大,并做了重要指示。斯尼夫列特同志主要讲了自己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爪哇岛进行活动的经验,建议我们重要的是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尼科尔斯基则向我们通报了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组织结构情况,同时讲述了自己对于俄国革命的认识。随后,在尼科尔斯基的建议下,代表大会向伊尔库茨克发去电报,汇报了大会的召开情况。”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关于会议结束的情况,马林还向共产国际写过一份报告,其中提到了尼科尔斯基。但是我找遍了俄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馆的各个角落(该档案馆收藏的共产国际档案是最齐全的),没有一份马林撰写的报告、书信和电报中留有尼科尔斯基的签名,只是在这些文件中,我看见马林提到尼科尔斯基曾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两份财务支出报告,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报告的原件。
我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内找到一份由尼科尔斯基签名的文件,这是一份由他交给张国焘使用的身份证明信(形同今天的护照),张国焘借此在1922年1月前往苏俄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这件事,称:
“他(即尼科尔斯基,张国焘称‘尼古拉耶夫斯基’)给我勾画了一张中国满洲里地区(车站)和中俄边境的草图,然后又问我有没有足够暖和的衣服。我告诉他自己早就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出发。于是,他从书桌抽屉中拿出一张某商行的公文用纸,这张纸看上去与普通纸没有什么区别。
他交给我后嘱咐道:‘这就是你的护照(证明信),上面都是由大头针压出来的标记,那是我们的秘密符号。’随后,他又详细地告诉我如何将这张纸交给满洲里车站一个理发店的华人老板,他将会带我出境。”
1920年代的满洲里火车站
张国焘就是带着尼科尔斯基交给他的这张证明信来到伊尔库茨克的,随后又前往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本来尼科尔斯基自己也应该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去。
悲剧的命运
1987年秋,我与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党中央档案馆的研究员R.I.帕拉季佐娃对所有可接触到的尼科尔斯基的档案材料又进行了一次非常细致的梳理和研究,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弄清楚尼科尔斯基参加完中共一大离开上海后去了哪里。
当时得出的结论是:
1921-1925年间,尼科尔斯基在有“小莫斯科”之称的中国东北边城满洲里从事地下工作,目的是策反流亡中国的白俄,并破坏反对苏维埃的反动组织,1926年夏回到苏联远东,相继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赤塔等地从事党务和军事工作。
1920年代的满洲里街景
但近几年通过认真的调查和新获得的资料来看,上面的结论并不准确。事实上,1921-1923年,尼科尔斯基在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情报处工作,随后进入远东第5集团军情报处,此后他的命运一直与苏联远东情报机关与反谍报工作密切相连。
1922-1925年
尼科尔斯基在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别乌)远东全权代办处情报科工作;
1925-1926年
调入该代办处反谍报科,担任特派员;
1926-1927年
他来到格别乌赤塔处反谍报科工作;
1927-1929年
到格别乌符拉迪沃斯托克处反谍报科,任特派员和首席特派员;
1929-1930年
尼科尔斯基出任格别乌符拉迪沃斯托克处格罗杰科沃站(就在中国著名边城绥芬河市的江对岸)特派员,负责对付持反苏反共立场的中国东北地方当局;
1930-1932年
他在格别乌远东边疆区全权代办处反谍报处担任科长,负责对侵略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开展反渗透工作;
1932-1933年
任格别乌远东边疆区全权代办处外事科科长;
1933-1935年
他进入内务人民委员会(英文缩写NKVD,后来演变为克格勃)远东边疆区局工作;
1935-1937年
调入NKVD国家安全总局第7处。
然而,这样一位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党务专家和情报战线工作者却没能得到善终。1938年2月23日,尼科尔斯基在哈巴罗夫斯克被NKVD特工逮捕,罪名竟然是“间谍、破坏、暗杀与托(洛茨基)派组织的积极参与者”。
同年9月21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巡回法庭对尼科尔斯基做出如下判决:
自1931年起尼科尔斯基积极参加了“NKVD远东机关内的反苏维埃托派恐怖组织的活动,同时为日本情报机构充当间谍”。
尼科尔斯基照片,摄于上世纪20年代
随后,尼科尔斯基被判处极刑,就在判决书下达的同一天,尼科尔斯基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执行枪决。在被逮捕之前,尼科尔斯基已晋升为NKVD大尉军衔。直到1956年11月8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才作出平反裁定,因缺乏犯罪事实,尼科尔斯基被改判无罪,并恢复名誉。
后记
在研究过程中,卡尔图诺娃教授一直试图从档案中找到一张尼科尔斯基的照片,但最终也没有成功。2007年夏天,在俄罗斯和蒙古两国学者坚持不懈的寻找下,尼科尔斯基的照片在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被发现,并被送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有尼科尔斯基照片的档案封面
首先发现照片的是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历史学教授布亚科夫,他在鄂木斯克州档案馆找到了尼氏的人事档案和一份带有尼氏本人头像的履历表。巧的是, 一个月后蒙古国的共产国际史专家达西达瓦也在鄂木斯克州的专业档案馆里找到了尼氏的另外一张照片,与俄罗斯学者提供的照片正好相互印证。
2007年,尼科尔斯基的照片终于被呈现在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照片墙上
历史的悬念自此解开,中共一大参加者重新“团聚”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5位参加者的展示图片中,原本那个“第15人”的空白不复存在,尼科尔斯基在时光的另一头朝我们意味深长地微笑着。
[俄]卡尔图诺娃(文) 吴健(译)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