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令茀
艺术大师刘海粟为近代著名女画家杨令茀写下一首诗:
旅美半生,爱国女俦。
博收文物,尽献神州。
寿享期颐,诗画清流。
天风万里,遗范千秋。
这首诗赞颂了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她的生前及身后事,精彩纷呈且曲折离奇,值得回顾。
壹一幅照片的机缘巧合
我最先接触杨令茀的资料,源自一次误会。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2015年举办了一场全市性的上海统一战线历史图片展,作为工作人员,我参与了筹备工作。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有关单位提供了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中是著名爱国工商界人士、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胞姐荣漱仁与其夫上海交通大学杨通谊教授,坐在两件精美的翡翠文物前。在布展时,请部里历任老领导审阅,有一位老同志说,他依稀有印象见过这张照片,但又说不准,因存异议,故照片没用。
1987年6月,杨通谊、荣漱仁夫妇携杨令茀文物回国
图片展结束后,为考证此事,我查阅了大量荣氏家族资料,最终在部里的档案室找到了一本1997年内部印行的书籍《荣漱仁、杨通谊夫妇爱国奉献事迹回顾》,书名是原上海市长汪道涵题写的。其中就收录了这张照片,并介绍说1987年6月,杨通谊的姑姑杨令茀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所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炉。真相大白,杨令茀的名字也首次映入眼帘。
时间又过去了4年。最近我赴无锡疗养,在太湖边散步的时候,无意中走到了太湖、蠡湖、梁溪河交汇处的无锡名胜——管社山庄。山庄内尚有杨氏墓园及祠堂。由于已经过了开放时间,经人指点,我从后面一公厕旁边绕到了祠堂后面的杨氏墓园。资料显示,管社山庄最初是杨氏先人杨维宁(1674—1736)建造的。杨维宁,字紫渊,一生布衣,性爱山水,筑别业于管社山,自号管社山人。民国年间,杨维宁后裔于此建立祠堂。祠堂为一组仿清代官式建筑群,规制高而显敞,共有二进和一座两层小阁。祠堂后面的墓园中,最大的是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实业家杨味云(1868-1948)夫妇墓,上刻章士钊“平生贯华阁,大隐钓璜溪”、刘海粟“云在双松”的题辞。看了杨味云墓后,没想到竟在其东侧平台意外发现杨令茀墓,墓前有刘海粟题“爱国女俦”刻石。还有杨景熥(字通谊)、荣漱仁夫妇墓。由此才恍然大悟,原来,杨味云即杨通谊父亲,而杨味云八妹,即杨令茀。
因缘际会,历史与现实的一再交织,激发了我追根溯源的浓厚兴趣。
贰曾与齐白石一起办画展
据《无锡文史资料选辑》《双松百年》等有关资料记载,杨令茀19世纪80年代出生于无锡杨氏望族,5岁时作品参加画展,8岁师从著名画家吴观岱学画。后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现为上海市第二中学),在校品学兼优,曾获上海市中学生联合运动会跳栏冠军及学校奖学金。毕业后执教于江苏如皋小学和南京女子师范学校。
杨令茀
1911年,杨令茀随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的长兄杨味云去北京,得以拜文坛耆宿樊之山为师,并结识陈师曾、林琴南、廉泉等名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画艺及诗文日益精进。她在北京举行过个人画展,并与齐白石一起办过画展,不久,被推荐到故宫古物陈列所当画师,得以观赏临摹历代名作,尤致力于临摹历代帝王和皇后的画像。当时她不仅画名大噪,诗亦颇负盛誉。一些诗作汇编为《山远水长诗集》2册,故有“杨家小妹才气高”的美誉。杨令茀还爱好建筑艺术,曾制作大观园模型及颐和园模型。大观园模型在上海和美国展览,获得好评。
杨令茀在故宫武英殿作画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杨令茀被推为艺术界代表东渡日本,向关东灾民捐赠一批书画。后去朝鲜举行个人画展。1925年又去美国参观费城博览会,1927年回国,应邀至沈阳故宫博物馆工作,并将自己临摹的近百幅历代帝王画像在馆中展出。后又应聘兼任东北特区美术学校校长。
叁题“赠”希特勒:“战争贩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派女间谍对杨令茀进行拉拢,她慨然写下“关东轻弃千钟禄,义不降日气节坚”的诗句。1934年,为摆脱日军纠缠,她通过驻哈尔滨德国领事馆介绍,赴德举办画展,行前将在沈阳皇姑屯购置的600亩田产捐赠给当地基督教女青年会。之后一路旅行一路作画,并将所得收入寄赠上海救国会作为抗日活动经费。
抵达柏林后,适逢希特勒主持的联合画展开幕,杨令茀被邀参加,不料一幅花鸟作品被希特勒看中,并要其在画上题款。她用中文写上“致战争贩子”几个字。事后希特勒看到译文时勃然大怒,下令将其驱逐出境,此时她早已离开德境回国。
1936年杨令茀赴加拿大,参加在温哥华举办的加拿大全国画展。1937年到美国,从此在美国侨居40年。她先在加州大学学习,后至斯坦福大学、蒙德莱国立军官学校、太平洋大学、华盛顿大学任教。1965年退休后移居加州卡麦尔城,开设杨令茀画院。
杨令茀画册
杨令茀终身未嫁。她珍藏着祖国一些极贵重的文物。台湾方面曾派人与其联系,劝她到台湾安度晚年。她写诗明志:“我在海外作隐伦,每见叶落思归根。小箕山下先茔在,归去长依父母灵。”1972年,她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她思归并欲将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宫临摹的帝后画像献给祖国的心愿。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因而由我国驻加拿大大使李文洲转告,同意她回国定居。但迟迟未能成行。
1978年9月5日,杨令茀在美国逝世。在《荣漱仁、杨通谊夫妇爱国奉献事迹回顾》一书中,其侄杨通谊教授回忆,杨令茀由于一直独身,平时也无人照顾。当日,她跌倒在美国卡麦尔城寓所的厨房里,离开了人世。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时,遗体早已冰凉。杨通谊感慨地说,姑母身体一直很好,就在逝世前不久,还有朋友去探望她,发现她行动自如。如果身边有亲人小辈照顾,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结局。
肆身后终尝夙愿,珍贵文物归故国
杨令茀生前曾多次表示,将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宫临摹的帝后画像献给祖国。上世纪80年代,杨通谊为实现姑母遗愿,前后奔波近10年。
杨通谊,1930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获电工科学学士及工业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后为该院终身荣誉院士。1934年他与荣德生之女荣漱仁结婚。1950年为上海广新银行董事长,后长期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改革开放后,杨教授和夫人荣漱仁鼓励回国探亲的三儿子杨世纯,为上海引进生产电子手表的技术设备,成为上海最早的补偿贸易项目。他还支持女婿3次到交通大学讲学,又鼓励四子杨世缓为武汉市引进技术设备,开设塑料化工厂。同时他还促成堂兄荣辅仁将虹桥路上房产献给上海科技协会,作为建造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基地,又促成堂兄荣鸿元捐助人民币100万元,给交通大学建立教师活动中心。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杨通谊与姑母取得联系,并时常书信往来,“姑母的每封信都表达了缅怀故国,思乡心切的感情”。杨令茀在美国逝世后,杨通谊通过努力于1982年使其遗骨魂归故里,安葬于管社山庄。其后又四渡重洋,终于在五年后把姑母生前收藏的文物全部运回祖国。其中献给故宫博物院的有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炉等8件宫廷玉石珍品,15幅历代书画。献给无锡市博物馆的有130余件书画艺术作品。还将遗产10万美元在美国设立杨令茀文教基金,用于文教事业。
无锡市博物馆举行杨令茀捐献文物展览
杨通谊回忆,由于杨令茀是突然逝世的,生前没有可能办妥遗产继承事宜,这给杨通谊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麻烦。上海出具的公证书,美方不予承认,杨通谊不得不聘请在美开业华人律师徐华民来沪调查认定遗产继承人的合法身份。关于此事,中央和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曾亲自过问此事,国家文物局和无锡市文化局也分别出具委托书,请杨通谊夫妇出面与美国法院进行交涉。
1980年,杨通谊和夫人荣漱仁带着国内的有关文书首次赴美。经交涉,美联邦政府认为,杨令茀遗嘱中虽已表明玉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字画送给无锡市,但没有说明遗产回国后不会成为商品,因此必须征收遗产税。杨通谊随即回国向故宫博物院办理了不将杨令茀捐赠品作为商品的证明。这项证明文件由我国驻美大使馆出具证明书并由徐华民律师递交美国法院,申请免税。半年之后,终于获准免税。
1982年,杨通谊夫妇二度赴美,希望这次能顺利全数取回国宝。遗憾的是,前次免去的是联邦税,并不等于能免州税。杨令茀生前居住的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仍坚持征收3万美元的地方税,才能让国宝回国,而且税金随着利息增长,几年后就达1倍之多。此间缘由是,与联邦税法不同,按照加州税法,杨令茀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捐赠可以免税,但是关于向外国政府机构的捐赠却无明确规定,所以坚持完税后放行。虽然后来经过反复沟通协调,对方部分让步,但杨通谊第二次赴美带回国的国宝中还是少了两样最重要的文物——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炉。杨通谊回沪后,对采访他的《解放日报》记者曹玉和说:“这批文物,是她老人家费尽心机,分批运往美国的,寄存银行保险达40余年了。”他说无论如何,一定要全部拿回来,“要对祖国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杨通谊、荣漱仁1982年在美国
1982年9月23日,在故宫博物院的漱芳斋内,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隆重举行了美籍华人杨令茀女士捐献文物仪式。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高度赞扬杨令茀老人的爱国热忱,同时向杨通谊和夫人荣漱仁颁发了奖状和纪念品,表彰他们夫妇为实现姑母遗愿所作的努力。杨通谊表示,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炉还在美国,所以他还是感到不安和忐忑。
回到上海后,年近八旬的老人决心自己研究美国法律,拿起法律武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他翻阅了大量的加州税法材料,终于发现了一个有利条款,加州遗产及赠与税法施行细则第13842条规定,由外国税务机构具函说明对加州民间宗教、慈善或文教团体所作出的捐赠,外国政府如果不课收遗产税或类似捐税,可以换得加州赞同互惠免税。杨通谊认为,这一点应能做到,所以他通过有关部门拿到了我国政府的相关证明文书,后又经过旷时5年之久的法律斡旋,最终他获得了胜利。
1987年6月,历经千辛万苦,杨通谊夫妇终于拿回了原本就属于祖国的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炉,多年的心血总算没白费,流散在海外的国宝回归,了却了姑母一生夙愿。欣喜之余,杨通谊夫妇在文物捐赠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照片。不幸的是,文物回归后不久,荣漱仁女士猝然倒在沪港经济协会理事会的一次会议上,与世长辞。2000年,杨通谊教授也以93岁高龄告别了这个世界。斯人虽已远去,但他们共同为国家,为人民,也为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重。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