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了解骨质疏松?你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骨质疏松发病率到底有多高?有的人咳嗽打喷嚏都能骨折?听说验个血就可以预测骨折风险?
65岁以上女性,2个人中就有一个
骨质疏松发病率有多高?2018年,国家卫健委公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远高于同龄男性的6%,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这意味着:50岁以上女性三个中间有一个,65岁以上女性两个中就有一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认知不足!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只有7.0%。2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骼健康检测评价的仅为2.8%,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骼测评的也只有3.7%。
静悄悄的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疼痛、易于骨折,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且症状差异大,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仅表现为胸部、腹部及肋部疼痛,有人甚至说:咳嗽打喷嚏都能导致肋骨椎体骨折,平地一个踉跄,足部、手部甚至髋部就会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因为骨密度较低,常规的内固定钢板螺钉容易松动脱落,骨折愈合恢复很慢,护理难度增加,搞不好会引起并发感染、血栓等问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不仅仅是因为年纪大了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至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三种。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被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像小李姑娘这样,由于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就是最常见的病因。
张阿姨,65岁
腰背痛加重,小腿肚“抽筋”,变矮了
最近,张阿姨来华山医院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就诊,说自己10年前就出现劳累后腰背酸痛,休息后可缓解。近半年来她腰背痛情况加重,严重时翻身、上下楼都受限制。睡觉时经常会小腿肚“抽筋”,睡眠也受影响,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经过一系列检查,张阿姨被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张阿姨的不适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小李姑娘,32岁
脆性骨折,甲状旁腺瘤
相比张阿姨,小李姑娘的遭遇就显得一波三折了。小李今年32岁,因为右手前臂不慎被铁门夹伤,来急诊就诊,诊断是右尺桡骨干双骨折;脆性骨折,在急诊作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随访中发现,骨折部位恢复不佳,右前臂压痛明显。同时,小李的内分泌和骨转换检查指标异常,转至 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治疗,结合检查结果, 最终的诊断是甲状旁腺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吃得不好、坐得不对,都会是罪魁祸首
增龄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女性在50岁以后多数进入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骨量开始出现大量丢失,男性50岁以后雄性激素水平和肌量下降也导致了骨量的流失。65岁以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增高。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平衡膳食、静坐生活方式、日照过少、吸烟、饮酒、药物使用等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骨转换标志物,预测、预防骨折风险
成年后,人体的骨骼基本成型,但是,在平静的外表下,骨骼一直是暗潮涌动。只要生命不息,骨代谢就不会停止。
骨质疏松是因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出现问题,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骨质吸收增多所致。骨吸收是指旧骨脱钙,骨质丢失。新骨生成称为骨形成。
你一定听说过骨密度检查,临床上通常用骨密度表示骨量,且骨密度测定已成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通过一个类似于拍摄X光的检查——专业名为“DXA”检查骨密度即可诊断。
骨密度检查
但是,在骨质疏松的监测中,骨密度的改变需6个月甚至1年时间,因此骨密度较难测定早期骨质疏松的变化;而 骨代谢实验室检测,通过对血液或尿液的检测,则 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的骨代谢情况,其改变可以先于骨密度的变化, 有助于骨质疏松症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社会大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缺乏也是导致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的重要原因。由于低骨量状态和骨质疏松症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加之公众对骨质疏松症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居民在骨量下降初期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来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往往在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后才发现自己患病。因此,早预防、早治疗尤为重要。
文 | 检验医学科 张步月 胡尧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孙欣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