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达官贵人”这个词。明朝时期,如何处理与北方邻居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明朝政府的头等大事。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就有计划地招抚蒙古人,把他们收为己用。这些人被称为“土达”和“达官”,本文简略叙述其历史。
土达,指代归附明朝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人,中后期官方文书中写作土达。鞑官,最初是指明初投降明初的蒙古贵族或官员。明中期以后多写作达官。明代的达官主体分为河西达官和保定达官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明洪武时期归附的蒙古贵族,大部分被集中安置在河西地区(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所以有河西达官之称。保定达官主体是永乐之后招降收服的蒙古人,大多被集中安置在京畿地区,尤以保定为多,故有此称。
河西达官以吴允诚家族最为著名。洪武二十三年,北元平章把都帖木儿率领部众五千人来降,永乐年间赐姓名吴允诚,由此开始了家族在明朝的显赫家史。吴家之所以能终明朝之世而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军功。不是一代两代如此,而是代代如此。吴允诚归附之后,立即上奏请求为明朝效力。从永乐六年开始,吴家开始参与明朝针对北元的中小规模军事行动。随后开始的四次御驾亲征,吴家亦参与其中,立下战功,受到封赏。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英宗被瓦剌俘获,明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吴氏家族的第二代克忠、克勤兄弟战死沙场,第三代吴瑾死里逃生。在英宗复位之后的天顺五年七月,大太监曹吉祥阴谋叛乱。吴瑾得到密报后告知英宗,曹吉祥被抓。其养子曹钦向皇宫发起进攻,吴瑾战死,可谓忠心耿耿,满门忠烈。
除了参与对付北方蒙古人,吴家还多次被派往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镇压当地叛乱。比如永乐八年平定凉州达官胡保叛乱,成化元年平定四川夷乱,以及参与镇压成化四年固原土达满四叛乱等。
除了武将的基本职责作战外,吴家后人还常常担任一些祭祀、宣诏之类的荣誉性职务,负责传达皇帝分封诸王的诏令,以及祭祀皇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吴氏家族成员既能参与到重大军事行动中,还能主持祭祀,这体现出皇室对其信任程度之深。
吴氏家族兴盛的另一个原因是与皇室通婚。吴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即吴允诚的三女和孙女都被皇帝纳为妃。宫里有人,很多事就好办多了。比如恭顺侯吴瑾战死后,其子袭爵时年仅八岁,而一般都要成年后才能申请爵位。其子能如此早地继承爵位,除了吴瑾战死的原因外,吴家与皇室的姻亲关系也起了一定作用。吴家第三代广义伯吴琮在作战时临阵先退,导致大败,被认为“丧师辱国莫此为甚”。即使这样,他也只是被流放广西充军。多年后在吴家人的多次请求后,他被释放回京,理由是吴琮“系皇亲充军年久”。吴家发展到第三代,分为恭顺侯与广义伯两支分别袭爵。吴琮的战败之最最终也不过只是导致自己这一支不得袭爵,而其兄弟恭顺侯一脉的传承则丝毫不受影响,这不能不说吴家皇亲的身份也是起了作用的。而宫中无人的家族,则难逃厄运。都是兄弟二人,相似。同样是归降的蒙古人,同样被安置在河西,达官喃哥因为自己的兄弟投靠瓦剌,遭到明政府的怀疑,部众被分别安置到山东各地,势力消散。其弟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有功,被封为顺义伯。但此爵位仅延续一代,其后辈史书中无记载。
明初因为与残存的北元政权的矛盾仍较为激烈,所以对归降的蒙古人也总是心存疑虑,所以形成了“不许番将掌兵”的规定。吴允诚归附之初,多次表忠心,希望自己能带人攻打蒙古。但明政府对此疑心重重,密令地方官员派人监视,而且只允许带领最多百人前往。随着几十年的融合,到英宗天顺年间,恭顺侯吴瑾执掌左军都督府,广义伯吴琮则外授为宁夏总兵,“不许番将掌兵”的惯例逐渐被打破。其他达官,比如伏羌伯毛忠,回回达官达云都开始出任总兵官。
明朝,除了河西外,保定是另一达官主要安置区。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保定位于北京以南,有紫荆、倒马二关,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而达官因为游牧民族的身份,优于骑射,整体战斗力较强,自然会被安置在关防要地。而距离京城近,又便于朝廷控制他们;且不靠近北方边境,使他们不像河西地区的达官一样,因为地处明蒙交界处,时常有叛乱发生。这一地区的达官们主要是永乐后归附的,最初不承担任何赋役,且朝廷给每人官田五十亩用于维持生活。根据《明会典》的记载,即使一个普通蒙古人归附过来,他就可以获得“丝衣一套、棉布十匹、钞一百锭、米三石、牛二只、羊五只、柴五百斤”,与之同来的妻子可获得“棉布三匹、钞十锭”。而且“种地不纳粮,纳粮不当差”。中高级别达官还有俸禄可拿,且比同级别汉官都多,以为“恩养”。按照时人的说法,只算米俸,“在京指挥使正三品,该俸三十五石,实支一石,而达官则支十七石五斗”,整整17.5倍,待遇不可谓不高。除了俸禄上的优待,在官职承袭方面,可以享受“达官不比”的待遇。明代大部分时间里,武官承袭时需要比试武艺,合格者方能袭位。而达官后代则可跳过此步骤,直接上任。
明政府给与达官此等优养,主要目的是为了统战瓦解北方的蒙古势力。其次是收买人心,毕竟达官的整体战斗力一直是比较强的。而深受恩惠的达官们,也尽心为明朝作战出力。
与河西达官们隶籍于军户不同,保定达官的身份非军非民,理论上不承担任何军事义务——至少最初是这样的。但毕竟达官整体战斗素质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政府也越来越频繁地征调他们四处作战。最初这属于临时征调性质,达官们主要被派往南方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达官们被多次派往湖广地区镇压苗蛮民变,最出彩的当属景泰七年的大藤峡之战。此役有相当多的达官因为表现出色而升职。弘治十五年当地又生变乱,明廷讨论后认为“夷寇所畏者惟汉达官军”,于是决定“调保定等府达官军舍二千人发广西安置听调杀贼”。达官之战斗力,可见一斑。所以正德年间,几次南方发生民变,都有数千保定达官奉调出征。除了对付南方少数民族起义,保定达官也逐渐参与北边防御蒙古。比如弘治十八年,蒙古入寇,保定达官一千二百人就奉调北上,参与作战。
明朝中后期,朝廷实行营兵制,保定达官被编为忠顺营,统称“保定汉达官军”,正式成为明朝军事体系的一部分,更有利于调遣,以发挥其军事作用。嘉靖十六年,蒙古四万余骑兵大举入侵偏关,守军只有一万四千,众寡不敌,于是明廷紧急调三千保定达官赴援。除了征调之外,保定达官也承担拱卫京师、防守边关的责任。
总之,明朝对蒙古的整体大战略可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具体到收降达官、聚拢人心这一政策上,还是颇为成功的。
作者:超重装轻骑兵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