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开幕。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发表了题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基金会——谈公益行业的“名”与“实”》的主旨演讲。本文为演讲内容。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的发言,仅代表我个人,作为一个公益行业职业经理人,不代表我们机构。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已经举办了八届,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改为基金会论坛之后,外延越来越广阔。作为公募基金会的代表,我们也有机会来参会,来学习,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组委会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围绕新价值新生态讲讲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讲点什么呢?那就讲一讲我对行业的一些认识,谈一谈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一、“名”不符“实”——基金会没有基金
大家知道,注册一个全国共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800万,注册一个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400万,注册一个非公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200万。据传,这个门槛可能还会要提高。
基金会的注册资金在每年年检时还不能减少,所以也不敢完全投入使用。同时还规定,公募基金会当年所募得的善款,第二年必须支出70%。也就是说,基金会基本上没有积累,形象一点说,就像大熊掰棒子,一手进一手出。这样,大部分基金会一直处于没有基金的状态。如果有人来求助,我们只好说,好吧,我们试着为你去公募,能否募到心里也没数。大家说,这能叫“基金会”吗?中国的基金会,包括大部分国字号基金会都没有足够的基金,与“基金会”这个响亮的名字比起来,只能说是“名”不符“实”。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演讲
二、“名”不符“实”——圈里圈外,冰火两重天
前些天,公益圈“两光”之争炒得如火如荼,朋友圈里转发,评论热火朝天,“向左”还是“向右”?“利己”还是“利他”?圈子里的人们都很兴奋,圈子外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九月份,我和央视《社区英雄》栏目的吴卉导演来杭州,见到新湖集团的叶总,谈及公益,叶总十分坦诚地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对公益行业的印象,隐隐约约有三个标志性的事情,一是‘希望工程’,二是‘郭美美’,三是陈光标。”我的天呐,这就是中国公益?
来成都前两天,我和办公室的小伙伴聊天,问他们有没有看过《公益向右,商业向左》,问他们知不知道两光之争?居然有一半的人摇摇头说不清楚,不知道。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自己的朋友圈里没有大V,没有公益大伽。
就在昨晚上,我看到《公益时报》正在评选今年公益行业十大新闻,24个候选项中,其中有一项是轻松筹被民政部约谈,却没有看到热热闹闹的两光之争。我真不明白为什么?
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然而,中国公益,墙内花开,墙外有所不知。墙内也是知之甚少。然而,墙内闻到花香的人大多是自娱自乐自嗨。
公益的热,只是在一个一个小圈子里热,在一个一个小群里热,也就是说,公益名义上的虚火与实质上的影响力相去甚远,名不符实。
所以,无论是公益大伽大V,还是公益新势力,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公益还只是处于发育阶段、初级阶段,中国一年的慈善捐赠仅仅1100亿元,而今年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量就有1682亿。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小的可怜,微不足道,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提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大口号。
三、有名无实——公益评奖徒有虚名
这些年来,公益慈善界有各种各样的评奖,“中华慈善奖”、“CCTV慈善人物”、“责任中国”、“安平奖”、“中国好项目”、“中国好公益”……。
据我所知,这些各式各样的评奖大多数只是发一个奖杯,一张证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奖金,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有丰厚的资金,国家科学奖有好几百万,过去我在联想工作时,优秀员工能获得公司股票,或现金奖励,或奖励出国旅行。
那为什么公益奖励就没有奖金呢?是因为公益人只是要面子好虚荣,不喜欢铜臭味,还是怕社会上的人说闲话呢?
我希望,以后的公益大奖有名也有实。不仅要奖励机构,而且还要奖励个人,今年99公益日,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就是为合作的NGO资助配比人员工资。央视十二频道《社区英雄》栏目是为数不多的有名有实的公益节目。这个节目开播五年多来,有七十多个草根公益组织参与PK,优胜者可以获得30万的奖励,另一方也能得到10万元的公益金。在徐永光老师和南都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央视和我们几家基金会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英雄基金”,将来还要成立英雄社区基金会,专门支持、资助社区/草根NGO。
四、实实在在——征收管理费与从业者待遇
收不收管理费?收多少管理费?是基金会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有的基金会号称“零管理费”,这实际上是对行业规则的破坏,是不负责的。
公益有成本,团队要生存,机构要发展,行业要发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收取管理费。
基金会,公益组织其实就是社会公益服务的中介机构。我们根据自己的使命与宗旨,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产品和服务。体现我们的价值,就需要被认可,就需要被承认。因此,为了团队生存,为了机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政策规定,名正言顺地收取管理费,不必要羞羞答答。
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那就是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
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基金会工作人员,NGO专职人员,我们都不是慈善家,我们只是以公益为职业的从业者。我们是公益行业职业经理人。我们要生存,我们要更专业更安心地从事公益工作,就必须要有稳定的工资,体面的工资,才能快乐有效的工作。
做公益,要有情怀,但仅仅有情怀是不行的。做公益,不只是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不图报酬。公益从业者也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还要买房买车……。如果我们自身都朝不保夕,如何能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能让捐赠能人放心,怎么能让受助人安心?当我们自身都快要成为被救助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公益理想也就要破灭了。
给大家看一看“2017年最新中国小康家庭年收入标准”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我们究竟是小康家庭还是贫困家庭?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演讲
如果说,你小康了,我会为你高兴,再接再厉吧;如果说你还在贫困线下,说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一起加油吧!
我们职业,我们专业,我们有价值,我们需要被认可,我们要体面的收入。我们追求价值导向和行业平等。
穷酸不应该是公益从业者的代名词。
当有一天,中国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收入不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当公益行业的高管(我们说的“公益职业经理人”)的收入能够和其他行业的高管/职业经理人一样,平起平坐的时候,我坚信,到那个时候,中国公益将是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最佳时期。
讲了这么多,大多是我本人对行业的一些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看到的,可能没有那么乐观,这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看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五、做名符其实的资助型基金会1、强化市场化意识,推行企业化管理
①请ABC做咨询:
部门与岗位设置;
薪酬与绩效管理。
②全员KPI考核:
提职提薪看能力不看资历;
凭业绩不凭关系。
③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诚信、品牌是基金会的生命线。
④保值增值:
安全稳健;
争取高回报;
基金会保值增值是一种担当;
资金闲置是一种浪费。
⑤“我是一个生意人”:
生意、市场化是什么?;
不是投机取巧,以次充好;
不是弄虚作假,偷工减料;
不是相互欺诈,招遥撞骗。
真正的生意和市场,应该是: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
优质优价、优胜劣汰;
高性价比、高投入产出比;
商业如此,公益也应该如此:
诚信、公平、合作、共赢。
⑥基金会也有“天条”: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工薪保密;
不隐瞒重大事故;
坚决反对宗派主义。
⑦让基金会员工共享机构发展的成果:
让员工与基金会一起成长;
奖励要及时,实实在在;
处罚要坚决,要有人性化;
要自由必须先自律。
2、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①让基金会拥有基金:
开放理事席位,扩大资本金;
投资理财,保值增值;
管理费积累;
定向募集非定向善款。
②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现有人员;
涨工薪,提职务,留住优秀人才;
给舞台,给机会,不拘一格招人才。
③转型做资助型基金会:
与NGO共同成长;
推动行业基础建设。
3、我们的愿景做有公信力、有高效率、有生命力的名符其实的基金会;做纯粹的,专业的,体面的、快乐的实至名归的公益人。
回到主题:价值与生态。公益项目专业有效就有价值,公益人体面快乐就是良好的生态!
我们在一起!
我们在路上!
谢谢大家!
来源:一起做公益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