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清明前一日,寒食节。传说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的义士介子推。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举国皆吃冷食。因此称为寒食节。介子推不肯享受荣华富贵,除了生性高洁,也因为舍不得离开母亲和故乡。而寒食之后的清明,更是中国人归乡祭祖的重要节日。归根到底,故乡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安全感。 ”叶落归根“”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千百年来,故乡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但有时候,故乡只能在回忆里追寻,比如作家格非。为了追寻回忆里的故乡,为了走上一条归乡之路,格非创作出了小说《望春风》。
《望春风》讲述了一个江南乡村的故事。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赵伯瑜从小没见过母亲,与身为算命先生的父亲相依为命。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冬夜,他彻底成为孤儿,未曾谋面的母亲却突然传来音讯。《望春风》刻写老家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作家格非,图片来自摄影记者王甜
《望春风》并不是格非第一次写江南。2014年,格非就曾经凭借《江南三部曲》荣获茅盾文学奖。但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
在《江南三部曲》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的结尾,当庞家玉孤独地死去的时候,我觉得写得过于悲观了。我当时就在想,她和端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命运?如果有,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在《望春风》中,我给他们安排了稍好一点的结局。另外,《望春风》的整体基调也比三部曲更多一些暖色,对中国乡村的人情(包括人情之美)也更多地留意。
——格非
《望春风》是格非的归乡之路,又不只是格非的归乡之路。兼有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格非,一直对通过小说研究介入历史和思想颇有兴趣,其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隐秘联系如缕不绝。之前洞察《金瓶梅》的长篇学术随笔《雪隐鹭鸶》,是在文本研究中做历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写作《望春风》时,一种希望达到《金瓶梅》叙事高度的“野心”,让格非不止于对乡村的怀恋或者告别。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故乡都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春天,借着《望春风》,我们一起重走归乡之路。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