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帕特里克·瓦兰斯(Patrick Vallance)在接受BBC采访时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概念,让世界为之哗然。
从中国古代的“治未病”,到近代历史上疫苗的诞生,再到今天的群体免疫,让我们看看群体免疫的前世今生。
古老的“治未病”理论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著名理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云:“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可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火,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所谓“治未病”,就是事先防止疾病发生。对社会群体而言,最应该防止的应当是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即古人所说的瘟疫。
虽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防治瘟疫的论述,历代名医对此亦多有尝试,但是囿于科技手段的缺乏,古代人们始终没有意识到引发瘟疫的病原是微生物,只能笼统地指出传染病的病原为“邪气”、“疫气”、“瘴气”等。在预防手段上,东晋的道士兼名医葛洪留下了用狂犬之脑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宋真宗时有了为预防天花而种痘的尝试,中医古籍还留下了不少治“温病”的药方。
但是,在现代疫苗出现之前,“治未病”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图片来源:《纂述门(卫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录丹溪心法附余)》
《医学杂志》,1924年第19期第36页
图片来源:《送瘟神:[画图]》
《神州画报》,1909年11月第45页
疫苗的诞生
疫苗本质上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其迅速在人群当中扩散,使得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迅速获得了免疫力,从而摆脱了该病毒对于人类的控制和传播。
18世纪的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的医生,发明了牛痘疫苗,从此彻底改变了人和病毒之间的关系。1935年第4卷第2期的《科学世界》中详细记载了爱迪华·琴纳的一生:琴纳注意到,感染过牛痘的挤牛奶工人不再会感染天花。于是,1796年5月14日,他从一名挤奶工身上的牛痘脓疱里抽取少量液体,并注射到一个8岁男孩身上,待男孩身上形成脓疱愈合后,琴纳两次给他注射天花病毒,这个男孩仍健康地活着。牛痘疫苗从此产生并迅速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拿破仑也令其手下兵士全部接种并对琴纳异常敬重。大约200年后,天花这一疾病在全世界绝迹。
图片来源:《法界施种牛痘局,痘局重开》,
《新闻报》,1893年2月22日第4版
图片来源:《牛痘接种的发明者爱迪华琴纳:圣医爱迪华琴纳之像:[照片]》
《科学世界(南京)》,1935年第4卷第2期第139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疫苗的产生,要从1919年中国成立中央防疫处开始。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之前两个月,中央防疫处在当时的北平诞生了,这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着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首次有了一个专门负责防疫和制造免疫生物制品的机构,标志着我国从传统防疫向科学防疫迈开了一大步。
中央防疫处隶属北洋政府内务部,“旨在研究预防疾病的措施,从事对各种传染病的细菌学研究,制造各种血清和疫苗,以不负其保全国人性命之职责。”
图片来源:《中央防疫处》
《中华医学杂志(上海)》, 1918年(戊午十二月)第4卷第4期第126页
图片来源:《中央防疫处暂行编制》
《新闻报》,1919年1月27日第5版
中央防疫处成立时,还是鲁迅在小说《药》中所描写的时代,大多数官民还愚昧未化,未受到现代科技知识的启蒙。防疫处成立的当年,就生产出少量预防霍乱、天花的疫苗。
抗战时期,中央防疫处在昆明创造了中国生物制品史上的辉煌,以处长汤飞凡为首的一批医学科学家在此期间分离出青霉素并进行少量生产,研制生产出斑疹伤寒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炭疽疫苗等以及部分免疫血清,支援抗日战场。
现代微生物学特别是疫苗的诞生,让“治未病”梦想成真,是研制疫苗以及其他生物制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疫苗为我们构筑起一道抵御传染病的长城。
图片来源:《应时国货霍乱疫苗》
《新闻报本埠附刊》,1927年6月27日第1版
图片来源:《汤飞凡:斑疹伤寒之细菌学》
《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7年第23卷第12期第1269页
群体免疫
事实上,疫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对于那些刚出生的婴儿、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残,以及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获得抗体的人群(比如对疫苗过敏)来说,疫苗是起不到保护作用的。既然如此,我们将如何保护这些人呢?答案就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指的是,因为个体免疫的存在而保护一个群体免受某种传染病的侵害,也就是当足够多的人对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
这种免疫力通常是由于已经接种疫苗而获得,比如上文提到的天花疫苗的研制和接种,使人类全体免疫,最终消灭了这种传染病。这就是为什么会从国家层面强制执行公共卫生领域的群体免疫计划即疫苗接种计划。
图片来源:《内江区天花已扑灭》
《大公报(重庆)》,1951年3月25日第3版
所幸英国卫生大臣已于3月15日撰文澄清,“群体免疫是一个科学概念,并不是英国计划的一部分“,欧洲各国也在进一步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防控。在有效的疫苗出现之前,全人类一起努力,尽量控制新冠病毒的蔓延,才是当前需要做的事情。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