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股发生了10天内的第四次熔断。
而在A股市场,一则“桥水基金面临爆仓”的传言迅速流传,#桥水基金#登上了微博热搜。作为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这种传言很容易让人
昨晚创始人瑞·达利欧发声保证“桥水一切安好”,但很多分析者认为,这一传闻依然影响了A股在昨天下午由涨转跌。
为什么这样一则小道消息,能够如此迅速地影响股市呢?
在对过去经济现象以及经济危机的分析中,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洞察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力量——叙事。
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有《叙事经济学》《非理性繁荣》等
他发现,信心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然而,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往往并不是出自自己依据数据做出的理性判断,而是来自普遍流传的专家看法或者大众预期,甚至会寄托在一次领导人的演说上。
换句话说,人们怎么解读市场,往往可以左右经济格局的变动,他把这种分析维度定义为“叙事经济学”。
叙事经济学,到底是咋回事?
如何理解叙事经济学呢?
如果阿信说,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改变了大众对经济行为的认知,最终成为了政府推行新政的重要助力,你相信吗?
实际上,这件事就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
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白宫高官共进晚餐之际,随手在餐巾上画下了供给学派著名的“拉弗曲线”,《华尔街日报》的社论主笔万尼斯基在4年之后报道了这个故事。
这条据说是在万尼斯基遗物中发现的、画有拉弗曲线的餐巾,后来被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则曾被拉弗本人否认的轶闻,在当时的美国民众间广为流传。人们相信“拉弗曲线”解释了降税的合理性,这也成为1980年当选总统的里根兑现竞选承诺、对高收入人群推行减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不需要真实性,也没有任何数据的支撑,人们就轻而易举地因为一个故事,认同了政府的改革政策。
这就是叙事经济学的核心:过度简化和容易传播的叙事变体在传染性地传播,而很多经济事件本质上,就是由这种传播所驱动的。
各种各样的故事,左右了人们招聘或裁员的决定、买入或卖出的决定、花费或储蓄的决定……而这些个体的选择,又会推动市场的变化,进而驱动商业周期。
这种叙事的逻辑既包含对未来的畅想,也根植在对过去的集体记忆中。
比如,有许多科技产品和互联网企业即使数年无法盈利,依然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因为资本相信了企业对于美好前景的叙事。
瑞幸咖啡靠着“教育中国咖啡市场”的叙事,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10个月以来,瑞幸的业务展开到了茶饮、轻食、无人零售等领域;
2019年05月17日,瑞幸登录纳斯达克,创造了最快IPO的纪录
现在主流的视频网站几乎都连年亏损,但是在短视频井喷的大背景下,亏损并不妨碍市场继续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
这些“未来可期”的叙事,曾经让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公司,在艰难求生或谋求发展的关键时刻,赢得资本的青睐。
根据Bilibili昨天公布的财报,B站去年四季度有4.199亿元的运营亏损,但连续七个季度实现营收增长,依然超过了市场预期
我们也看到在如今美股的动荡中,市场被不断地唤起关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回忆,当时的恐慌情绪,依然会被还原到今天的语境里。
这驱使人们在遇到任何相似的迹象时(比如石油暴跌、美联储降息),都会代入经济危机的叙事逻辑,进而做出更加保守的应对。
昨晚美股开盘后继续走跌,道琼斯指数在1个月内跌回了特朗普3年前就任时的点数 | 图:@每日经济新闻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无法逃脱“叙事”为我们构建的这种语境。
这就是叙事的魔咒。诚如席勒所言:“人人都是故事的俘虏。”
逃不掉的叙事,是因为我们太轻信吗?
为什么叙事能够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被一个个不知真假的故事所影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介绍了一个实验。
丹尼尔·卡尼曼,他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并因此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受试者被要求想象下面的场景并预测事件概率:
1.美国某处发生大洪水,1000多人死亡。
2.加利福尼亚发生地震,导致大洪水,1000多人死亡。
大多数受试者认为,第一个情景的发生概率低于第二个情景。但理性想一想,美国比加州面积更大,那么显然美国发生洪水并至人死亡的概率要比加州的概率更高。
为什么这种简单的道理,受试者会想不到呢?答案就在于“地震导致大洪水”这一非常具体的因果叙事。
针对这种现象,塔勒布在《黑天鹅》提出了“叙事谬误”的概念:“我们只注意到容易进入我们思维的精确而生动的具体事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塔勒布认为,我们的思维天然地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
这是由我们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人脑没有像电脑那样拥有庞大的储存空间,也无法做到快速提取信息,因此我们大脑在提取信息时候需要“索引”,而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因果关系和生动的细节,就是最好的“索引”。
所以我们才会偏爱叙事——我们需要把复杂的事物简化,好让它们“挤进”我们的头脑。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上文拉弗曲线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次晚餐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两名政治家和一个记者,它甚至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视觉符号——餐巾。
正是这些细节重新定义了“拉弗曲线”, 所以它才会在美国民众的记忆中得到重复和强化。
除了思维方式,深层次的叙事,也会在心理上触及人们最原始的情感本能。
尤其是当经济叙事与个人利益、身份认同,以及爱国主义等等重要的情感因素挂钩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布什在2003年总统大选活动期间,就将自己的政策与“美国梦”绑定了起来。
当选总统后,布什签署《美国梦首付援助法案》 | 图:布什个人网站The White House
他宣称,在美国拥有自己的房子,就意味着你正在实现美国梦。于是,“美国梦”的叙事成为了激励人们购买房子的动力,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也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叙事的流行,就是故事对人们的思维本能以及同理心的迎合。或者说,叙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桥梁。
叙事经济学,都能干点啥?
理解了叙事中的同理心,也许就能在更大格局上获得与未来对话的可能。
阿信已经讲过,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向消费者推销商品、如何向投资者解释盈利模式,都是十分重要的叙事。
在更大的国家和经济层面,叙事固然是现实的反映,但也会对形势的发展产生影响,或推波助澜,或能力挽狂澜。
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的“炉边谈话”,使美国人重拾了对于银行业的信心;
有中国研究者分析了2007-2017年中财经新闻报道所展示的的公众预期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发现结果可以高度拟合;
图:知乎@杨光
美联储在前不久大幅降息,虽然是想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但这种“一梭子把子弹打光了”的生猛操作,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其实,“叙事”的影响在社会科学中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
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说的是大众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展示了在教育中“说你行,你就行”的神奇力量。
尽管1月份就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但铺天盖地的大选报道,将全美的注意力完全牵引了,这就是大众媒体所选择的“叙事”
但是,将叙事引入经济学的讨论范畴,用叙事来理解时代与环境变化、洞悉经济活动的逻辑,还是行为经济学的新视角。
毕竟,传统经济学所擅长的,是用一系列的抽象模型去分析短期的经济走势,但在长远的预测上却表现得有点糟糕。而经济叙事的加入,能够帮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影响未来经济。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卡斯·桑斯坦在著作《助推》中,就介绍了“助推”的力量,也就是用非强制性手段改变人们的选择,帮助政府在公共事业和经济决策中能够更好地引导调动民众。
理查德·塞勒,芝加哥大学教授,因为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比如,为了鼓励减少家庭用电,有政府推出了一种新型电费账单,详细地列出了每家的用电量。当人们发现自家用电量远超邻居时,就会受到影响。
叙事经济学能够起到的,也是同样的作用。
在疫情中我们看到,为了劝导家人少出门、戴口罩,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土味标语和中老年表情包取代了冷静理性的科普文章,成为了说服爸妈乖乖待在家最成功的叙事方式。
这种抗疫表情包,你在家族群里一定见过
叙事解释或说明了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叙事本身就是未来的锚点。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阐释了同样的观点:
虚构故事赋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我们想象出了国家、宗教、消费主义和浪漫主义……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行动的方式。
每天,不同的事实都会发生,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事实去表达?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事实与事实的关系?
我们如何看待现在,也许就会影响我们如何书写未来。
参考资料:
[1].《叙事经济学》,罗伯特·希勒,中信出版集团
[2].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中信出版集团
[3].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中信出版集团
[4]. 《叙事会引发经济危机吗?—当经济学“邂逅”心理学》,知乎@杨光
[5]. 《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新作解读:经济叙事怎样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林歪门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