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学兼优被校方镌刻铭牌
我的父亲尤锡根,原籍江苏无锡,1914年出生于上海。待到学龄,祖父便送他到上海和安小学就读。由于该校的教学质量高,加上尤锡根勤奋好学,1927年小学毕业后,就顺利地考入上海育才公学(上海育才中学前身),直至1933年高中毕业。尤锡根因历年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名,校方特镌刻一品学兼优的铜制铭牌,镶在礼堂墙上,以示表彰。铜牌直至解放后才被取下。
1933年育才中学高中毕业照(左三坐者为尤锡根)
尤锡根高中毕业后,被香港大学录取。但因祖父年老体衰,家累又重,尤锡根作为长子,为减轻家中负担,无法继续学业。时任班主任的英籍教师爱特勒姆女士,见尤锡根未能继续深造,甚为可惜,便主动出面为尤锡根争取到英国学校的奖学金。但因家累,尤锡根终究也未能赴英就读。英籍校长霍伦亦十分同情尤锡根的处境,允许他在未找到工作前,让他留校做文书。直至1935年尤锡根考进上海工部局卫生处病理化验室任化验技师。同时,晚间还在上海雷氏德技术专科学校选读化学。抗战胜利后,尤锡根进入美军医院化验室任化验员,直至解放后美军撤出上海,进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试验所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尤锡根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单位领导考虑到尤锡根家中子女多,而未获批准。领导为安抚尤锡根的失落情绪,说:“留在国内原工作岗位上,同样能为抗美援朝作出贡献。”这番话时刻鞭策着尤锡根。
青年尤锡根
在病人胃中发现“沪防菌”
细菌培养基少不了胆盐,而当时我国还未生产过胆盐,全靠从国外进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禁运政策。胆盐不仅是防疫治病所不可缺少的,再加上美国已酝酿在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所以把胆盐列为重点控制物资。国内原有的胆盐存货一旦用尽,势必对我国的细菌学研究与卫生防疫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尤锡根与同事潘宝德共同研究,终于试制出首批国产胆盐。
1952年即将开赴到防疫第一线的市卫生防疫站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右三为尤锡根)
1953年上海卫生防疫站建立,各区县的防疫站也相继成立。可是这些新成立的细菌实验室,一时无条件配制各种细菌培养基。尤锡根把配置好的液态培养基分装于玻璃烧瓶或试管中,经高压灭菌后由各区县防疫站领取。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破损及污染率很高,尤锡根和当时培养基室负责人张鸿富相商,计划制造干燥培养基代替液态培养基,以有利于运输与保养。起初他们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喷雾法试制,但发现用此法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后来决定用球磨法试制,每当摸索出点滴经验后,马上加以改进,最终获得成功。
过去医学界认为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沙门氏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和魏氏梭状杆菌。1958年,尤锡根和叶自隽从一位病人便内,及另一位食物中毒的胃含物中,分离出一种腊状杆菌。由于该菌培养40小时后,出现弧状的特性,故命其名为“沪防菌”。因“沪”与“弧”两字发音相同,取名“沪防菌”表示该弧菌系上海卫生试验所发现。日本在1950年一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中曾分离出该病菌。1955年日本在另一次食物中毒病患中再次分离出该菌,被命名为肠炎假单胞杆菌。兹后又发现它能够在较高食盐浓度中培养,又更名为嗜盐菌。目前国际上统一称之为溶血性弧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一次会议晚宴后,有些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尤锡根奉上级指示,马上与另一位专家,以及北京、山东兄弟单位派出的骨干共六人,飞往协助救治病员与控制疫情。尤锡根一听病情汇报,立即意识到是由沪防菌所引起,率先在患者排泄物中检查出该菌,马上提出治疗与防疫措施,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
尤锡根历年参加血吸虫病、二号病(霍乱)、疟疾等疾病防治组,对严格控制这些传染病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流行作出了一定贡献。1955年被评为市卫生防疫站先进工作者。1956年又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改革开放后,尤锡根虽年愈花甲,但仍常去疫区战斗在第一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殊荣。2004年尤锡根以九旬高龄逝世。
市卫生防疫站检验科细菌室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五尤锡根、右四叶自隽、右三张鸿富、右二尤君静)
本文选自《上海滩》杂志2020年第1期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