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疫情升级,上周百老汇停演一个月的消息甚嚣尘上。随即,百老汇纷纷传出“上线”的新闻。
百老汇线上娱乐
迪士尼《阿拉丁》的演员Telly Leung开启了一系列线上音乐会。第一场在3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00播出,同台的还有凭《近乎正常》获得托尼奖的演员Alice Ripley。演出在Stageit音乐会直播平台进行,售票5美金,演出几天前就显示已经卖光了。Stageit对于直播内容不进行录音录像或者存档,观众可以在屏幕上留言时时交流(不霸屏的弹幕)。
百老汇授权公司Broadway Licensing,一家运营百老汇戏剧版权的机构,也于13号发表声明,他们已经获得版权人许可,可拿出400部剧作作为线上直播使用。使用这些剧本作为直播还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和限制,而且剧作不代表完整演出。真正演出直播时,还会涉及制作人、导演、主要演员、各种设计人员的版权。但是为了让戏剧体验延续,这也算是向线上迈出一大步。
Broadway Licensing官网
百老汇的高清演出放映平台Broadway HD(百老汇高清)也表示,愿意广泛与各个剧院和制作人合作共渡难关。平台开放,但即便制作人们想尽快上线,复杂的版权结构,数字化成本和工会协议都是这个过程的掣肘。所以可能一些小型剧院和非商业性的作品可能会较快上线全剧视频,百老汇,尤其是当季戏很难做到。
Broadway HD官网
不得不说,相比美国政府对疫情的反应速度,百老汇对上线的反应速度简直是光速!
国内线上直播
国内从1月底开始纷纷发出场馆关闭、演出取消和延期的消息。几乎同时,艺术机构开始谋划线上项目。2月就开始有第一波线上演出了。由专业表演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推出的线上直播内容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演出现场的“复制”,也就是在线上用视频和音频节目的方式呈现现场演出,比如官摄和线上直播演出。各大演出机构纷纷拿出了家藏的演出录像,包括国家大剧院、保利、社戏等。除了视频,还有2月初在喜马拉雅上线的“博客音乐剧”《图书馆奇妙夜》栏目,带现场讲解和全剧对白和演唱,让观众可以“听”全剧。直播的演出有尤伦斯“园音”线上音乐会《良乐》、摩登天空的“宅草莓不是音乐节”、萧敬腾快手直播音乐会、西安交响乐团的弹幕音乐会、BLUENOTE连线纽约现场直播等等。其中“宅草莓”连续7天在B站直播,首日直播在线人数就高达131万,可谓是解了全国文艺爱好者的蹲家之急。
直播类演出案例
坂本龙一在《良乐》线上音乐会上
第二类是演出周边内容,演员、主创见面、访谈(唠嗑)、舞台探访类周边内容,让艺术家们有机会跟观众见面。比如下面这几个,包括孟京辉工作室的“舞台剧演员宅家自我修养”、SMG的“艺起前行”艺术大咖线上系列课程、华人梦想等出品公司的剧目探秘、和大麦的演员见面类内容。通过这些内容,演员和艺术家继续与观众保持联系,艺术普及继续进行。
推广类直播 疫情中,最先关闭的场馆中有剧院,复工行业里面,剧院又在最后一批。怪不得平时专注现场体验的艺术家们和经营者们都按耐不住了。但Go online(上线)真的是现场演出行业的出路么?
“线上”会成为演出行业的“第二条腿”么?
说白了,能赚钱吗?
目前疫情期间上线的演出,除了直播间观众打赏,和平台买单的个案,大部分内容对于出品方和演员都是没有收益的。而且,由于疫情,很多机构拿出了原本收费的演出录像免费向公众提供,算是在这个全球性的危机中的人性关怀。总之,想在疫情中通过上线来止损是非常渺茫的。
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在3月31日前免费向全世界乐迷开放
上线,对于一部分表演形式来说已经是商机,与疫情无关。一些演出形式已经在线上获得了成功,比如音乐、声乐、语言类等比较适合线上播出的内容。根据传媒大学《2019中国音乐人报告》发布的结果显示,音乐直播已经成为了音乐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比达16%,与音乐演出比例相当。有没有疫情,这些内容都会继续发展。
但对于其他更多的演出形式来说,直接在网上盈利并不乐观。比如戏剧、舞蹈、歌剧、交响乐之类依赖空间和合作的表演形式,面对网络直播镜头表演会大大降低可观赏性。这类演出的线上呈现大多是高清的官方拍摄,简称官摄。做的比较好的是艺术“大厂”自己的视频内容平台和产品,比如我国的国家大剧院、外国的柏林爱乐、巴伐利亚歌剧院、英国国家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等,还有百老汇高清(Boradway HD)演出线上放映平台,有些是免费的,有些面对会员收费订阅。
Broadway HD官网上的音乐剧
但大厂的资源和模式不是谁都可以复制的,拿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为例。NT Live已经遍布全球,进入中国也有5年了,可以说是英国国家剧院的“第二条腿”了。NT Live的成功,是基于英语语言优势、英国本身扎实的戏剧传统、著名演员回归戏剧舞台的习俗,以及非常高品质的拍摄和影片制作水平叠加的结果,这些都难以复制。且,NT Live最终吸引的还是艺术爱好者,120-160人民币区间的票价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突破戏剧较为小众的产品特性,个人认为仅对于珍贵的演出版本(大咖演员阵容、导演)和经典作品有价值,推广至普遍的演出现场的投资回报会比较低。
NT Live剧目
正因为这些明显的局限性,目前更多的“上线”行动是以艺术推广为主要目的的,期待将线上的广大观众引流到线下演出现场。内容也不是将线下的演出“搬到”线上发行,而是让线上观众从更多角度,有更多机会“遇见”艺术,了解艺术作品,从而转化为购票观众。所以从长远来看,上线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是表演艺术的另一个舞台。为线上场景创作内容应该是一个新的课题,与舞台艺术生产不应混为一谈。
线上的机会在哪里
把演出直接搬上线,对于很多艺术形式来说可行性较小。但是“轻装”上线,未尝不是尝试方向。对于有才艺的艺术家、演员来说,疫情期间上线,做做直播,创作一些短视频不妨是好的尝试。跟观众多一种互动方式,也丰富自己的收入来源。当然,疫情也是创作者们潜心创作的好时机,疫情结束后也许会有很多好剧本出来。
音乐人在直播间是相当会玩了, 在这个特殊时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此次疫情期间,平台拥抱演出行业的热情远远大于往常,也许这会是演出行业向线上移动的突破口。线上已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和观众付费习惯,有理由相信演出内容在线上一定有付费观众。尤其是那些高品质、具独特性、在线下无法再复制的艺术遗产,以及能带给屏幕前的观众即时视觉震撼、满足宅家自嗨的内容。比如线上音乐节、宅蹦迪、各种网络课程、云看展等活动,在疫情期间带给人们的心理慰藉和愉悦的体验,也许会形成一种积极的集体记忆。未来可能会有持续需求,而且对内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STAGEIT音乐会直播平台
疫情激发技术的进步,现在在线合唱平台已经有了,如果高质量的在线合奏、多边互动可以实现,加上5G、云、虚拟现实等技术达到全球互联,与新技术结合的内容也一定会出现。但还是不是演出,也很难说了。
灵魂拷问
现场演出会不会因为线上演出的普及而被取代?
我问了几个业内的同行以及身边看演出的朋友们,大家一致的声音是,不会,绝对不会!
现场与线上娱乐并存已经好几十年了,如果从电影开始算,也有上百年了,并没有因为其他娱乐方式的流行而让现场艺术消亡。反而随着经济增长,剧场行业更为发达,观众更愿意为之付费。从发达国家到我国,都是这样的趋势。
未来更多艺术家和艺术内容走上线,那么现场的独特竞争力在哪里?
(抒情预警)表演艺术如果是一个姑娘,她最大的美德就是她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她领你进入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空间,让一群和你一样、但又仿佛能力超常的人类与你一起开启一段2-3小时的冒险。他们时而看起来疯狂荒诞,但时而又像极了你和你的生活。有时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精彩,你甚至忘记了现实世界。你为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震感,为人性的复杂而感慨。这个过程中,你还与周围几百甚至几千号陌生人一起经历,你的情感得到时时的回应,你哭,周围亦有抽泣声,你笑,有跟你一起笑。
2019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摄影:尹雪峰)
当剧场里响起《猫》中的Memory,你就算不会唱也保证会跟着流下泪来。更不要说《剧院魅影》里面吊灯从你头上划过、《魔法坏女巫》里面大龙喷火这些现场特效带给你的一身鸡皮疙瘩。还有《不眠之夜》这类带你进入一个超现实世界的沉浸式戏剧,让你的戏剧体验独一无二。《万尼亚舅舅》放下手中的枪高举玫瑰让花瓣撒满整个舞台。《欲望号街车》里那场带给人无限暧昧的氤氲大雨。《伽利略》中将满城罪恶覆盖的洁白大雪。这些独特的“现场感”是让戏剧爱好者和戏剧人视为珍宝的东西,会一直存在,无可替代。(说到这个话题略激动。)
《剧院魅影》里面的吊灯
一旦上线,这些另现场表演无可替代的原因,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按一位业界前辈的话说,“现场娱乐走上线”本身就是伪命题。
疫情突来一切停滞的时候,是完全把线下演出打回原形么?不会,真正喜欢艺术的观众仍然喜欢,在疫情之后可能会迫不及待的回到剧场,本来就对艺术没有那么热切的人,去或不去剧场的理由也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疫情之后,观众可能更习惯和依赖线上生活的种种便利,也会更珍惜线下娱乐的时间。表演艺术作品也好、现场娱乐产品也好,都必须更具体验感、艺术品质更高,才能持续满足观众对于现场的需求。
最后,随着疫情全球升级,传来的各国艺术家感染、频临破产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请大家多关怀关怀艺术家,不然疫情结束,人类文明恐怕要倒退几百年。
(文 李婧)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