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上海首批医疗队135人除夕夜出征,华山医院4名队员马上集结,勇士逆行,医者担当! 1923年9月8日,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救护队理事长庄录亲率20余人,在上海新关码头登上亚细亚皇后号轮船,扬帆东渡,赴日救灾。时光跨越近百年,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以华山之名立于医林,不变的却是博施济众的善意和医者仁心的初心。
图片来源:华山医院官网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年第25期第3页
总医院暨医学堂的创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同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冠名医院,其创办、发展与中国红十字会相生相依。
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1907年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由于“恤兵救灾,首需救护人才及医院”1,中国红十字会自1907年即开始医院和学堂的筹建,由沈敦和经手,于上海徐家汇购地十余亩建造西式高大洋楼,即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战地写真》,沈敦和编,中国红十字会出版,1911年
沈敦和 图片来源:《华安》,1911年第10期第6页
1910年大楼落成,“其间冷热水管、解剖房、割症房、蒸洗器械房、爱克司电光房、配药房、储药房、发药房、化学房、汽锅房、浴室、病房、议事厅、殡殓所、无一不备。”1可谓沪上之冠。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战地写真》,沈敦和编 中国红十字会出版,1911年
令人欣慰的是,这栋饱经沧桑的楼宇如今仍在,并开辟了院史陈列室,担当起铭记历史、纪念先辈的功能,在厚重之中更增添了一份寂静与精致。
现华山医院红十字会老楼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
与哈佛结缘
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拟在中国设立分校,因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设备精良,同时有医学堂培养医护人才,力主与其合作办学。哈佛与红十字会订立了七年的合作办学合同,每年补助银元九万。2“中国红十字会以房舍地亩供该校之用,校中复增两教员,皆红十字会外国医生也。红十字会学生之入校者,咸得免费。”3
刊登在《时报》上的英文招生广告图片来源:《时报》,1915年5月26日第4版
图片来源:《学生上课情形》,《中华学生界》,1915年第一卷第3期第3页
该校由美国人胡登(Houghton, Henry S.)担任院长,从《字林西报行名录》的条目可了解该校的主要董事以及教职员名单。由此看出,华山医院与哈佛医学院的缘分在百余年前就已经开始,如今仍在继续。
图片来源:《字林西报行名录》,1915年1月版第81页
2004年华山-哈佛医学院国际联合医院正式揭牌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
关东大地震救援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震级达8.2的大地震,“东京首都及横滨商埠,半成瓦砾,罹灾之重,死亡之多,匪独晚近所罕见,抑亦从古所未闻。”?中国红十字会当即着手发动募捐,组建26人的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等东渡日本开展救援。
医疗队在为难侨治病的同时,与神户中华会馆合作,将6000余名灾民分为25批送回国。救护队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救助,至10月14日才返回上海,这不是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最佳诠释吗?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年第25期第4页
无论是近代的红十字会总医院,还是当今的华山医院,“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已经融入血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亦或灾情肆虐的前线,他们永远都是手持柳叶刀的使者,他们一直都在,从未缺席。在美国特鲁多研究所图书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次疫情,华山医院共派出四批医疗队驰援武汉,近300名医护人员奋战一线,他们在治病救人,在助力战“疫”,在抚慰人心,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们是挺身而出的凡人。
顾维钧题词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纪念册》,中国红十字会编,1924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2、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3、《上海哈佛医学》,《中华学生界》1915年第一卷第3期,第3页。
4、《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日本震灾纪事本末》,《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年第24期,第4页。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