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援鄂前线日夜奋战的人们中,有很多来自上海教卫系统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上海高校附属医院的”90后”,他们年轻,但是如此强大,他们从病毒那里夺回一个又一个生命,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青春战“疫”之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刘凯:
陪你看一场久违的日落
3月4日,一张刷屏的落日余晖图,温暖了整个朋友圈。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90后”医生刘凯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病人和医生,87岁和27岁,相距一个甲子,却成就了最美的相遇。
“当时我正好看到这美丽的阳光,我就问患者是不是想看,老人就点点头。”刘凯说,老人之前一直在病房里,很久没见到阳光了,而自己2月7日来到武汉,由于工作任务重,也一直呆在病房里。所以,他和老人就一起利用这短暂的时光欣赏美丽的夕阳,当天回病房后,老先生心情很好,很快入睡休息了。
据介绍,在中山医院医疗队刚去时,这位老先生病情很重,对所有人不理不睬。老先生家人住得远,来医院不便,医疗队包下了老先生的生活照料。他的生活必需品,以及糕点、水果等,都是医疗队提供。在刘凯和其他医疗队员的共同努力和悉心诊疗照料下,老先生的情况越来越好,如今已经开始康复治疗,每日唱歌。他还说:“出院那天我要给你们唱歌,就唱《何日君再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文翠:
我“先斩后奏”来了武汉
2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出征前一晚,对于“90后”护士张文翠来说很特别。爸妈不在身边,她“先斩后奏”地跟他们报备了一声,就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出征。9日凌晨2点多,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今天是妈妈的生日,祝妈妈生日快乐,健康快乐,我一定平安归来,请放心!”
抵达武汉后,张文翠和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并肩作战。他们的工作是6班轮班制,有时凌晨2点下班,有时凌晨2点起床上班。一班下来,往往汗湿全身,脸上烙下深深的压痕,有时候脸上的汗水伴着鼻涕还会不由自主地流入口中……张文翠说,穿上防护服的我们,自愈了“公主病”,成为一名白衣战士。在一次央视的采访中,面对镜头的张文翠略显疲惫,但作为一名“90后”战士,第二天,她依旧活力满满地投入战斗之中。
张文翠说:“作为'90后',我有勇气,有担当,敢迈出温室的大门。很自豪我是一名'90后',一名新时代的'90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李依:
为家乡尽力,必须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出征现场,队员的脸庞令人难忘——太年轻了!这支156人队伍平均年龄仅33.5岁,”90后”占绝大多数。1997年出生的李依是其中最小的,23岁就上“战场”,她还算是这次战“疫”中的“老兵”。
就在1月武汉爆发疫情后,李依第一时间请战,1月23日小年夜进入了隔离病区,从春节开始到出征武汉,她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没有休息过一天。
外人眼中的这还是一个小妹妹,这一股子冲劲实则来自对家乡的深深情感。“我老家就在湖北汉川,我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武汉读了整整四年的书,如今,我的同学、老师们就战斗在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你让我怎么坐得住?”李依说。
李依目前随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奋战在雷神山医院,她一边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病患,一边牵挂着父母,也牵挂着曾经的同窗与老师。
“我曾经的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工作在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从疫情爆发之初,他们就奋战在疫情的最前线,他们才是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有的越过重重阻碍从家里到医院上班,有的体力不支差点晕倒,休息片刻又继续上班,有的夫妻两一同奔赴抗疫一线......这些在新闻里一次次赞扬的例子,就活生生地发生在我的身边,就是我认识的老师和同学们。”李依说,他们同学之间会互相简短问候,鼓舞,约定了要一起加油,一起战斗,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赵清雅:
期待春暖花开,到时谁都不准缺席
1996年出生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清雅,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从上海出发赴武汉的时候,她自己剪短了头发。
1月31日是赵清雅援汉期间第一天第一组进入监护室的日子,当天她写下这样的日记:
期待春暖花开,一起加油,到时,谁都不准缺席
★早上6点的闹钟响起,我揉着惺忪睡眼,今天是第一天第一组进入监护室,我爬起来,匆忙洗漱,带上装备,7点再楼下集合,一同班车出发武汉三医院。
★从清洁区到半污染区再到污染区,我们穿好隔离衣,防护服,花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有感控的老师,帮我们把好走后一道关,真正地变成了白衣战士。
★我们走进11楼临时改建的简易监护室,我们一组班8个人,我被分配到两个房间,4张床,主要为病人做基础护理,输液,测血糖,血气,协助病人做检查,记录生命体征,观察病人病情,因为是湖北人,他们说起方言,我都能听得懂,可以更快速知道他们的需求。
★有位阿姨告诉我,她特别害怕,她拉着我的手叫我不要走。当时心里特别难受,她该有多痛苦,才会拉着我的手。我安慰着她,心理护理。等她缓解后,我要她吃点饭,增强免疫力,才能赶紧好起来。在我的帮助下,吃一口饭,带一会呼吸机,就这样子。
★看到剩下的一点饭菜,我很开心,尽管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让我觉得很欣慰,她的努力,加油,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任何人都不会在湖北有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诸玫琳:
全力战“疫”,成为患者们最温暖的依靠
诸玫琳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她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于1月24日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支援工作。“90后”的诸玫琳是曙光医院首批援鄂团队里年龄最小的,远在上海的同事用画笔和诗歌为她送去祝福,“小护士”诸玫琳的故事也被著名画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明德教授画成手绘漫画,被人熟知。
“护士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业,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能让这份职业的价值最大化。”诸玫琳说,是自己做了几十年护士的奶奶,让她明白了这个职业对社会有用。在曙光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工作了近5年,她坚持说自己是个资历尚浅的“小护士”,会利用好这次经历,认真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技巧,使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
从她和同事脸颊被口罩压出的印痕,可以看出这场“阻击战”的艰辛,而这些“逆行者”的身影,也终将化成一缕缕微光点亮江城,赢得胜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 秦明:
与病毒赛跑,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
秦明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内科的一名护士,他作为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开展救治工作,“95后”的他是同行的11名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作为半个武汉人的秦明,看到武汉空荡荡的街道,他知道武汉病了,下决心要帮它治病,希望“下次再回到这里,一定是车水马龙了”。大半个月的护理工作,他早已驾轻就熟。看着逐渐康复的病人,秦明觉得“希望比病毒生长得更快”。
坚持十多年的拳击教会秦明一件事:“做事不在大小,重要的是初心。”如今,秦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武汉天气寒冷,但是社会各界及送来的补给品,却让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抗疫期间,他在一线奋战的故事被长宁新泾镇的热心市民李荣光画成了12副连环画——《“95后”援鄂男护士战“疫”》,让这位热爱拳击的“95后”青年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