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治愈人数可能是最近大家最为关注的数字之一。这个数字的增长,不但给尚在病房中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也有效地降低了闷在家中的人们对疾病的恐惧。不过,当最后一位病人治愈,这房间还安全吗?我们如何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因入住这房间而再次感染呢?这就涉及到消毒。
消毒:杀灭外界的病原体,使之不能侵入人体而致病的卫生措施。消毒可按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即在未发现病原体的情况下对饮水、食品、理发用具、医疗器械等用具及某些场所的消毒,可以经常进行。
疫源地消毒:即对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和受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消毒。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顾名思义,病人住过的房间应该算是疫源地。关于疫源地,国家标准《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193-2015)有明确的规定:
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或传染源可能播散病原体的范围。
也就是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传染病病房、传染病家等,都是疫源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
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注:随时消毒的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注:终末消毒可以是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或死亡后,对其住所及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消毒;也可以是医院内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消毒不是走过场,《消毒总则》对疫源地消毒有明确的要求。
对于医院随时消毒卫生要求的合格判定标准为自然菌的消亡率 ≥90%。而具体的操作方法则须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
对于终末消毒,其卫生要求是物体表面消毒后,自然菌的消亡率同样应 ≥90%;此外,排泄物、分泌物消毒后,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或目标微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血液等消毒后,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或目标微生物;空气消毒后,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或目标微生物,且自然菌的消亡率应应 ≥90%。
对于污物处理、水污染物排放、消毒工作程序等也都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或规定。
目前,除了前面提到的《疫源地消毒总则》、《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外,我国用于疫源地消毒的标准主要还包括:《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疫源地消毒使用的消毒剂,《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53-2011)规定了疫源地消毒剂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常用的消毒剂、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使用剂量不适用于预防性消毒,2011年该标准颁布后,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单病种现场消毒处理规范陆续出台,2016年国家卫计委批准对GB 27953-2011的修订计划,目前该项目已发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相关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不同,各有侧重,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彼此的关联性、补充性和时效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