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
——陈鹤琴
对于许多人来说,陈鹤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中国儿童而言,他却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明星”。
陈鹤琴先生(1892—1982)曾于1949年任原国立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生前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近日,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书《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首次以传记形式,向我们介绍了这位伟大的中国幼教探索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陈鹤琴的幼教世界。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陈鹤琴其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他先于杭州蕙兰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清华学堂高等科求学,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在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获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中美两国的求学经历,对陈鹤琴后来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影响甚大。
陈鹤琴
正当陈鹤琴在美读博之时,五四运动已然暗潮汹涌。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校长郭秉文邀请,陈鹤琴于1919年毅然归国出任南京高师教育科教授,加入了新教育改革的运动大潮。在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锋的民国二十年代,他做出了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幼教事业的选择。
从1918到1982,在这片土地上,陈鹤琴为儿童教育事业奔走了六十余年。如今,我们读到的是:陈鹤琴开创了中国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先河,留下了400多万字的著作,推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他用毕生的精力进行幼儿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中国儿童心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幼稚师范教育的完整构架,奠定了中国幼教事业的基础。
活教育理念
“活教育”,是陈鹤琴信奉一生的幼教理念。
简单地说,“活教育”就是“不死的教育”,即不书本主义的教育,“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反对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里的做法,他将那些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不让他们与外界发生直接接触的幼稚园,比喻为“幼稚监狱”。
陈鹤琴设计的玩具
陈鹤琴曾遇到一个6岁的小姑娘。他问:“你见过小松鼠吗?”小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当他追问“小松鼠是什么样子”时,小姑娘自信满满地比划了一下,却只有两寸大小。原来,小姑娘对松鼠形象的认知,是通过书本得来的。而在那本书上,由于形象变形,孩子看到的动物图像与实际相差甚远。
以此为例,他认为刻板的、缺乏主动认知的教室内教育是“本本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中得来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最好的老师,”陈鹤琴主张:“新鲜的空气、明亮的日光,都是小孩子强身的要素,到了这种野外的地方,做教师的就可以随地施教,看见什么就可以教什么;小孩子看见了这些野外的景象就得到了一种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活的教育。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的目录
实际上,“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留美期间,陈鹤琴接触到的美国进步教育,对他的教育观念有着相当的影响。其中,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儿童自由、个性、兴趣、经验,对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无疑是一种启发。
陈鹤琴以开放接纳的态度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同时也强调进行中国化的实验与再创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又合理吸纳西方教育思想精华,使得“活教育”理念在实施中始终坚持比较借鉴,不断完善,进而得以长久地保持活力。
1941年,由陈鹤琴任主编的刊物《活教育》出版发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开始被人们知晓、传播。这一思想是陈鹤琴幼儿园课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一生的主张与追求,更是鼓楼幼儿园管理、治学重要的支撑理论。
办幼教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进行了切实有效的实践。1923年,他在自家的私宅,创办了一所实验幼稚园,即鼓楼幼稚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
在他看来,幼儿园应该是没有围墙的校园,鼓楼幼稚园的老师和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向大自然发起进攻。为此,陈鹤琴在园内园外,都打造了“活教育”的生动场所。
在园内,陈鹤琴和老师们栽种樱桃、枣子、柿子,开辟菜园,饲养鸡、鸭、兔,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场景。在园外,鼓楼幼稚园的师生也享受着真实的大自然、大社会。师生们常常到鼓楼岗,看打拳卖艺、卜卦算命、说书唱戏;到鼓楼街看杂货店、剃头店、茶水炉。喧嚣嘈杂的吆喝叫卖,让鼓楼成为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也让孩子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而在鼓楼之外,北极阁、栖霞山、天文台、夫子庙……也都成为了孩子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天然场所。
陈鹤琴给孩子们上课
体验生活并不意味着纵容放养。11月里,老师带孩子们到北极阁山上捡拾红叶,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了解绿叶变红的现象。在路边,师生捡摘野果,了解种子传播的方法,讨论果子与种子的区别,区分有毒的果子和有益的果子。他们还走进东大农场和鼓楼乳牛场,观察猪羊生宝宝,了解动物的外形、习性;看老牛耕田,欣赏犁耙……“我们不上课吗?让儿童做野马吗?只供给奢侈的玩具不加指导吗?不是,不是?”“我们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只用暗示的方法去做生活历的事情。”
战云弥漫的空气中,人人视教育为时髦,而陈鹤琴却身体力行地为中国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活的道路”。这条路,恰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高觉敷所言:“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全搞活了,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神化的合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
陈鹤琴始终坚信教育救国
并为幼稚教育工作终身
斯人已去数十载,宏志发于百年前
乌飞兔走,白云苍犬
然而有些东西却始终不变
比如孩子的天性
比如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根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陈鹤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