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科幻场景正成为现实。图为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它能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钱好
日前在成都举行的2017中国科幻大会上,一边是科幻迷等待作家签售排起的长龙,另一边是海内外科幻作家与各领域专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构成中国科幻一幕幕热闹的图景。会上发布的《2017年中国科幻年度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科幻产业的总值为100亿元,较前一年涨幅13.8%。中国科幻的繁荣时代,已经掀开了一角。
科技发展对科幻是压力,也是动力
在这次科幻大会的多个论坛上,刘慈欣、吴岩、董仁威、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中国科幻界的知名作家,与加拿大的罗伯特·索耶、美国的迈克尔·斯万维克等国际科幻界名人展开对话。随着理论不断突破、技术飞速发展,科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科技进步成为科幻得以展开的依托,而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幻的神秘光环也在被逐一摘去,这反过来对科幻创作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在论坛上介绍,他们团队正在研究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所需的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人在其中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都能实现循环再生,产生的废物也能进行循环处理再利用。此前,三个人在系统中密闭生存105天的实验已经成功完成,现在4个人生存365天的进一步实验正在进行中。听起来非常“科幻”的场景,已经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对此,刘慈欣感慨:“科幻小说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当小说里面的奇迹变成现实的时候,它就变得平淡无奇了。”他指出,科幻的故事资源是从科学技术中挖掘出来的。但与此同时,作为科幻最大魅力之一的神秘感,也在科技的突飞猛进中,随着一个个科幻预言的实现而被消除。半个世纪前,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 中令人惊异的即时视频通讯、人机对话,在今天一个孩子就能用手机轻易操作。“所以说,我们作为科幻作家的责任,就是在目睹奇迹变成平淡无奇的现实之前,把它写出来。”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发展太快,让不少科幻作家觉得“时间紧迫”,“再不写出来可能就成为现实了。”
中国科幻产业增长明显,未来有巨大上升空间
这次中国科幻大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科幻年度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科幻产业的总值为1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涨幅13.8%。其中国内科幻阅读市场总产值13.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约6%,新出版科幻图书250种,较上年增长11%。全年院线科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76.4亿元,较上年增长13%,其中国产科幻电影票房有35亿元。科幻网剧共16部,总点击量56亿,用户付费接近10亿元,较上年有接近50%的涨幅。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分析指出,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科幻产业目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国产科幻电影仍然处于初创阶段,科幻游戏、动漫、主题公园多数还处在前期布局阶段,预计获得收益还需要一段时间。”他说,科幻产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领域,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增长。
中国科幻大会是我国科幻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会议,去年首次在北京举办,旨在激发中国科普科幻创作潜力,推动科普科幻产业发展,为科普科幻相关作者、专家、媒体、影视、产业和读者提供了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平台。本届大会不仅有传统的国际科幻峰会、科幻系列专题会议等学术研讨活动,而且首次设立了中国科幻创投会,由科幻影视、游戏等相关项目负责人进行路演,相关投资人、电影导演、制片等对项目进行评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