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青年作曲家杜韵创作的歌剧《天使之骨》摘得2017普利策音乐奖。《天使之骨》2016年首演于纽约的“原型艺术节”。故事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夫妇偶然捡到一对受伤的天使,他们竟然将天使的翅膀剪掉,把他们囚禁起来以渔利。图为《天使之骨》剧照。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我想做引导音乐潮流的人,而不是所谓的紧跟世界。中国音乐人究竟表现如何,我要证明给世人看。”不久前,旅美青年作曲家杜韵创作的歌剧 《天使之骨》 摘得2017普利策音乐奖,在74年的奖项历史中,杜韵是继周龙 (歌剧《白蛇传》) 之后摘得奖项的又一位华裔作曲家。不久前,杜韵回到上海为她的音乐作品 《点心侠》 做宣传,并在上剧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戴上普利策的桂冠,杜韵站在了闪光灯下,全世界为之瞩目。事实上,杜韵在获奖前就已在圈内小有名气。戏剧导演赖声川在一次赴美演出时结识了杜韵,她音乐中特有的天赋与能量打动了赖声川。杜韵接受赖声川的邀请为 《水中之书》 《点心侠》 两部作品打造音乐。尤其在音乐剧 《点心侠》 中,杜韵尽情展现了她深厚的混搭功力,从中国的快板变化到街舞风,从蓝调到劳动号子的幻变,从新灵魂乐、加州摇滚到电音,从唢呐、琵琶到古筝……传统与流行交织在她的曲风之中,把这个关于中国的“点心英雄”们拯救世界的喜剧传奇,表现得轻巧灵动、饶有趣味。
听过杜韵音乐的人,会发现很难用一种固定的风格去定义她。《点心侠》里是这样,普利策得奖作品 《天使之骨》 亦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颂歌、电子乐甚至是噪音都被她编织到了作品中。喜欢“杂食”的她,探索着音乐的每种可能,尝试着不同类型的音色属性,同时也站在容易被误解的风口浪尖。她认为,音乐元素的融合一定是有脉络的。做一个阿拉伯风格的音色、接上一个伊比利亚印象的音阶,再混入一串电音,多种音乐元素的“拼贴”和黏合,不能称之为“混搭风”,音乐表达就如同讲故事一样,得有逻辑、有联系。
“作曲者得真正了解每种音乐元素的灵魂,而灵魂往往来自于历史。”杜韵游历过世界上不少国家,每踏足一片新土地,她都会阅读当地的文学作品,不懂语言就请人翻译,跟着当地音乐家学习各种新乐器。虽然她的作品里常常出现很多现代音乐元素,但她骨子里依然留着传统的东西。她喜欢王菲、窦唯、杭盖乐队,也喜欢纳西古乐、白族白剧、福建南音。
给人感觉很“酷”的杜韵,有一个相当严谨的学院派的音乐根基。她出生成长于上海,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系,跟随过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一段时间。“小时候觉得,当一个作曲家太痛苦了、太沉重了。”杜韵笑道。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们去创作呢? 长大后的杜韵,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悟。她的音乐之路,也在此过程中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