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精英式教育的需要,它的教育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将“戏剧”列入必修课程,但关于戏剧之教育功能的种种思考、开发与试水,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戏剧工作坊”“戏剧教育课”为名的各类中、短期培训班层出不穷,尤其在寒暑假,面向学龄儿童的戏剧课程格外受到中国家庭的青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说,市面上很多打着西方教育戏剧旗号的培训机构、工作坊或是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如何,还要打个问号。
早在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已将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来看待。伴随着中国演出市场的兴起,戏剧的教育功能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所对接的是社会巨大的发展需求。作为一门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和表演的综合艺术,戏剧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精英式教育的需要,在它的身上,投射了人们对人才的期待与想象。
当前,国内针对儿童的戏剧教育方兴未艾,却鱼龙混杂。孙惠柱告诉记者,在西方国家并没有正式进入课程的普及性戏剧课,“教育戏剧”并不真教戏剧。有时候,他们过多地提倡自由创作、即兴创作,打着“玩”的概念和口号,来掩盖教学内容的空洞,甚至给体验者造成一种误区:玩、自我,就是西方戏剧的精髓,就是戏剧教育的精髓。
戏剧教育的“英美标准”,不可全信
“‘教育戏剧’这个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我们对英美国家的戏剧教育环境、特点和优劣真正了解吗?”孙惠柱在美国大学戏剧系授课多年,他亲眼见过不少戏剧学生进不了剧团,却走进了中小学临时性的戏剧课堂,灌输“高自由度”的戏剧创作态度。
因为这些老师没有合适的剧本给学生演,更不会写剧本,所以放任学生们自己去创作作品,故而作品的打分很自由。这样的戏剧教育,首先在“教”上就失去了它的准则。这令孙惠柱心生警惕,所谓的“英美标准”不可全信、更不可迷信,“它造成了一种美好的错觉,以为戏剧是人人都可以编创的,这未免看轻了它的艺术价值”。
戏剧艺术,包含了文学的创作、舞台的呈现、“声台形表”的展示。戏剧的价值判断,可提升到精神、审美的高度,拓展到历史与人文的维度,也可追循到一盏追光灯的角度、一颗螺丝钉的位置,它代表着一个多工种的艺术门类,是优质审美与匠人精神结合的体现。当然,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还少不了创作者的天赋与生活阅历的淬炼。
何止在创作上“有门槛”,对戏剧的认识也有深浅之分。良好的戏剧训练能够拓展一个孩子、一个成人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与社交能力。很多人看到了它实用性的一面,但戏剧给予人们的滋养和提升仅此而已吗?
美剧 《权力的游戏》 中巧妙地建构了一堂生动的“戏剧课”,背负血海深仇的逃亡少女艾娅,在成为一名无面者的波折经历中,对所见的真实、舞台上的真实和隐藏在所见真实背后的真实,产生了更生动、准确的推断和认识,而这正是令她在历史、现实和戏剧中感到困惑不已的“舞台”。站在别人的视角上,艾娅成功拆解出了阴谋的真相。通过放弃自我的立场,演绎他人角色来捕获世事灵感,所谓无面者的经历,放在舞台上,就是一场戏剧的体验。
导演赖声川曾向记者谈起戏剧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障碍,“孩子们什么时候可以演莎士比亚,能理解这些角色所承担的含义? 能理解一个人的丰富性?”有时候,表面上看孩子们是参与了戏剧训练,但他们是否真的能从中获益? 戏剧教育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专业的引导和教育者的潜心研究。
中国戏剧的基础教育是一片“蓝海”
上海第四中学有一个学生剧社,创立于五六年前,每年保持着20名左右的成员人数,这些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些小短剧,说说校园里发生的故事。像四中一样,目前“戏剧课堂”在上海中小学校大多以社团的方式展开、推进,还未被引入随堂课程中。虽然依旧“小众”,但这项教育的前景却被很多人看好。
“目前在上海,愿意将戏剧教育课程化的中小学校不在少数。”四中总务主任段诚刚告诉记者,这些中小学校现在普遍“有心无力”,苦于资源的短缺,尤其缺少专业水准的指导教师,也很少得到职业戏剧团体的支持。
同样是艺术课程,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却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普及得很好,这给了不少学者启发。相比于戏剧的开放与灵活,音乐训练和教学显得保守许多,不过有学者认为,越保守也意味着越规范,越具有普及化的可能。换一句话说,学音乐的孩子不需要懂作曲,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声乐训练了解作曲艺术。学戏剧的孩子也不一定要懂创作,因为他可以通过扮演一个角色,了解戏剧这门艺术的创作规律。
“在中国学校普及戏剧,必须要考虑并且适应国内教学环境、课时安排等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个可行的通道。”这个通道,在孙惠柱的理解中是“表演”,“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来演自己的创作。我认为,从模仿入手更适合中小学的戏剧教学,全世界的音乐课都是这样教的。”
目前,由孙惠柱团队打造的“教育示范剧”正在全国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试点。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排演剧本,这些剧本大多取材于 《悲惨世界》 《老人与海》 和鲁迅小说等中外名著,并按照教学目的进行“特别”改编———每个剧本5到8个人物,戏份接近均等,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台词可说,有个性可演。日前,中小学版的 《悲惨世界》 《老人与海》 已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延安初级中学等学校完成了教学实验,受到业内关注。
艺术的明天需要有鉴赏力、判断力和审美力的观众,城市与国家的未来需要素质出众的人才。专家呼吁,能够育人、造人、养人的戏剧艺术,亟待更全面、更准确地开发,这是一项关乎美育的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