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MISA开幕音乐会下半场,在艾伦·吉尔伯特的指挥下,纽约爱乐乐团携手俄罗斯钢琴家叶菲姆·布朗夫曼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郑国章摄
由指挥家艾伦·吉尔伯特执棒、钢琴家叶菲姆·布朗夫曼与纽约爱乐乐团的精彩合作,拉开2017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序幕。这也是继2015年驻节以来,纽约爱乐第三次登上MISA的舞台。申城观众显然充满热切期待,剧场上座率极高,而且年轻观众居多。
音乐节开幕曲目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与纽约爱乐乐团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部作品原就是作曲家在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受纽约爱乐邀约而作,并由安东·塞德尔指挥这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在1893年12月16日首演。此后,几乎乐团的历届驻团指挥都将此作品作为经典曲目上演,其中马泽尔和伯恩斯坦指挥的版本,堪称纽约爱乐乐团的代表作。其它乐团和指挥也非常钟情于这部作品,演奏版本非常多,甚至有人还精选出十大最佳。演绎如此耳熟能详的作品,对指挥家、对乐队都是一种挑战。
原以为作为开幕曲,演出会比较中规中矩。没想到艾伦·吉尔伯特轻挥指挥棒,第一乐章一开始低音弦乐器的柔弱与紧接着铜管的辉煌形成强烈对比,立刻改变了我的预设。乐队以突出节奏材料、突出铜管音色的方式来强调美国黑人音乐元素,主题在各声部紧密节奏、布鲁斯音调中穿梭,与美国作曲家格什温所作交响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有异曲同工之妙。副部第一主题舒缓流畅,颇有捷克民歌的风味,各乐器组音色的细腻变化、力度的丰富层次,让整个乐章充满了张力。
慷慨激昂的第一乐章过后,第二乐章开始处的管乐和弦有些瑕疵,没有同时奏响。虽然只差了一点点,但还是让我有一点失落。而接着,由英国管演奏的,常常被描述为乡愁情切的“回家”主题又略微有些直白,甚至有些甜美。这被认为表现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改编成歌曲《思故乡》,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周围的观众显然很熟悉这个曲调,有些人不禁跟着轻轻地哼了起来。这一主题随后的多次出现,让我对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的处理方式有所释然。主题每次都以略微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演绎,音色、力度、节奏上的细腻变化似乎描绘了淡淡的思乡、逐步演变为浓烈的乡愁,其表现力跨度之广令人为之震撼。
第三乐章完全是德沃夏克民族乐派风格的体现,木管主题及捷克民间舞曲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末乐章则继续展现了纽约爱乐铜管组的强大表现力,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后,新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整曲在辉煌中结束。
与诠释东欧古典音乐的权威之一,捷克著名指挥家库贝利克的版本相比,吉尔伯特与纽约爱乐的这场演出明显着重于作品中美国元素的体现,尤其第一乐章和末乐章中对于节奏、铜管音色的着重,使人深刻领会到来自新世界的声音。观众们反应热烈,指挥家不得不连续三次上场谢幕。
原计划去年11月造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钢琴家布朗夫曼,因病取消了当时的独奏音乐会。昨晚钢琴家终于如约登台,下半场与乐团一同演奏了被誉为“世界最难的三大钢协”之一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除了严谨、深沉之外,还展现了作曲家不同与其他作品的明朗、热情、温柔的一面,布朗夫曼以不拘泥于一种风格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勃拉姆斯。
作为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夫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并称为“三难”的钢琴协奏曲,乐章开始处圆号简短的引子后,布朗夫曼在琴键上强力度、大跨度的快速跑动及随后一段意外的华彩,令人心折。第一和第二乐章被处理成偏向古典的、内敛的风格,大量钢琴高难度技巧都被融入乐队协作中,成为整体音乐形象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钢琴在整个协奏曲中的地位与传统协奏曲不同,以及勃拉姆斯在慢乐章前加入了快速的第二乐章,打破了传统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布局,这部作品被认为更倾向于交响曲体裁。
唯一的慢乐章中,钢琴与大提琴合奏的片段柔美温婉,以极为声乐化的方式处理,不禁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建树。这个段落后来也确实被作曲家改编为一首名为《我的睡梦越来越安宁》 的艺术歌曲。弦乐组的大量揉弦、部分自由节奏的处理,与其共同奠定了这个乐章极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演绎方式。
末乐章包含了五个部分,多个戏剧性对比的音乐形象。吉尔伯特偏重于突出段落间的对比而非融合,深掘出勃拉姆斯这部作品中与他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气质———活泼明朗的、热情洋溢的,以多种风格来进行演绎。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对于钢琴演奏者的体力显然有着极大的要求,在观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中,布朗夫曼多次出来谢幕,并与亲密合作的大提琴首席握手,与指挥简单交流后最终还是摇摇头没有加演。
虽然整场音乐会的两部作品都是频繁上演的经典“老”曲目,但是纽约爱乐乐团,这个来自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的乐团还是在其指挥吉尔伯特的带领下,将其演绎得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开幕,显然使人对今年MISA随后陆续到来的精彩更加期待。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