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
在谈卡梅隆·卡朋特的“朋克管风琴”音乐会前,想先分享一段几年前在北欧的经历:当时在赫尔辛基,正遇白昼之夜,步行夜游了西贝柳斯公园。那里有个巨型雕塑,用600根钢管筑成,是艾拉·希尔图宁于1922年的作品。因为白昼,整个犹如一架抽象变形管风琴的艺术品在星空的照耀下,散发出具有灵性的光芒。如今看来,艺术形态往往是昔日的“否认或预言”。人类在“高速净化”的同时,也抛去了以往保守观念的约束,大胆构想了簇新的乐之王国。如果说西贝柳斯公园奇异的管风琴雕塑象征着“先锋思想”,那么卡梅隆·卡朋特则奉上了这股思潮最直接的见面礼——让管风琴变得朋克而疯狂。
日前,他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管风琴家严肃深沉的观念。他的造型更像是一位摇滚明星,演奏的那件乐器仿佛是来自外太空宇宙飞船的操控台。卡朋特必须感谢这架为他量身定做的管风琴,其电子音效采样都是根据卡朋特喜爱的音色调制,而且还将200多种其他乐器的音效也整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卡朋特每次演出都仿佛带着一个交响乐团而来。他在足有5层的琴键上驾驭这一庞然大物,显得游刃有余。
上半场的“新鲜物”自然是肖邦的3首练习曲,管风琴与钢琴的诞生,时隔遥远,两者都堪称是“乐器之王”。卡朋特将这3首“肖练”移植到管风琴上,仿佛是出了一记奇招。“肖练”本身就不容易弹,技巧上要攻克的难点较多,而在管风琴上更是需要手脚并用。尤其是演奏“革命”练习曲,无法不惊觉他脚上的功夫,在脚踏键盘上精准的飞舞,还变化着不同的角度,同时手上还要控制旋律与层次。真是感叹管风琴家除了手指要灵活,还需要具备两条纤瘦的长腿。
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变奏曲》是音乐会中的重头戏。说句实话,听惯了钢琴后,用管风琴演奏起来还真有些不习惯,主要是因为各自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而对于听者来讲,倒是一次纯粹的尝鲜,仿佛是在另一个星球上享受着异国风情。卡朋特改编的音乐小品都可振奋人心,然而像“拉赫帕变”这样庞大而著名的作品,却是要小心翼翼,并更细微化地去打磨。或许是因为这件乐器的特殊性,仿佛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他一个人就能扛下整个乐团。所以,卡朋特的独奏更能体现其实力。他演奏的巴赫《升f小调托卡塔》个性张扬,但并不像某些跨界音乐家那样随意篡改乐谱,绝不会化繁为简。恰恰相反,他在某些复调乐句中增加了技巧难度,彰显出更为宏伟宽广的一面。当然,他还是稍许改动了一下原作。学院派或许会对其吹毛求疵,因为那不是常规意义下的巴赫。
然而,多少人会在乎学究们脑子里整天在想些什么呢?勇敢的创新,甚至是在挽回人们对于这庞大乐器的畏惧感,并更能认清其无限的魅力。无论如何,卡朋特率先意识到了管风琴在今日该如何被定位,让这件已有2000余年的乐器返老还童。
(作者为独立乐评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