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演出尾声时,打击乐手大卫·科森(前右)和小提琴独奏伊丽莎白·泽尔策尔(前左)同时将两整箱乒乓球倾倒在球桌上,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文汇报记者 徐璐明
昨晚,一场别出心裁的音乐会——由乒乓球桌、打击乐独奏和弦乐共同组成的《乒乓协奏曲》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之夜奏响。自7月4日开幕以来,夏季音乐节短短两周接连呈现22场精彩演出,累计参与观众近2万人次。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今年夏季音乐节希望拓展古典音乐会的外延,将乐迷之外的观众群体也吸引进音乐厅。”
“西方的古典音乐节更多强调音乐的‘原生性’,而我们希望把很多迥异的文化形态一视同仁地加以消化。”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听马勒,听重金属,也会听昆曲,这种欣赏趋势是后现代性的。而夏季音乐节的跨界融合,恰好迎合了这种趋势。
纽约爱乐“倾团而出”驻节演出
本届夏季音乐节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度迎来驻节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纽约爱乐在音乐总监艾伦·吉尔伯特、MISA联合总监夏尔·迪图瓦指挥下上演4台音乐会。这样大规模的驻节演出,对纽约爱乐而言尚属首次。“纽约爱乐此次驻节背后,蕴含着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过往近十年来的交流。”周平说,驻节演出不同于一般巡演,除整团献演4场音乐会外,纽约爱乐还带来了其教育团队、管理团队、董事会成员,立体化地呈现世界级乐团的运营管理模式。
“音乐是一门世界语言,在语言无法到达的时候,音乐能帮助人们填补文化的隔阂。”纽约爱乐总监艾伦·吉尔伯特说,相比一天换一个地方巡演的疲惫不堪,驻节演出让乐手们更有“主场”的感觉。“这次演出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上海观众接触,将乐团的音乐理念更真实地传递出去。我们也会与上海的同行们深入交流,探索新的演出模式,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夏季音乐节瞄准“跨界”
这30年来,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速度举世瞩目,很多大师都来上海演出,上海与世界古典乐坛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艾伦·吉尔伯特看来,上海乃至中国正成为古典音乐新的增长点。
不过,音乐节的策划团队也发现,常规的纯古典音乐会,吸引的往往是纯乐迷,很难对新的观众群体产生吸引力,而夏季音乐节瞄准了“跨界”,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近古典音乐。夏季音乐节曾连续3年以音乐会电影的形式放映BBC纪录片,今年延续了这一传统,以交响乐伴奏的方式再现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同样以电影形式放映的,还有三部来自法国艾克斯音乐节的歌剧电影——《夜莺》、《伊莱科特拉》、《仲夏夜之梦》。
而3D版《春之祭》,则是“古典+科技”的全新探索。观众戴着3D眼镜走进音乐厅。乐队现场奏出的乐曲、复杂的3D技术创造的视觉效果以及舞者的现代舞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台3D《春之祭》的丰富感官感受。有业内专家表示,夏季音乐会不仅仅向观众提供了古典音乐,也提供各种艺术形式的叠加,从而产生对古典音乐新的欣赏角度和美感。
外延扩大承担更多教育职能
纽约爱乐此次驻节带来4场形态各异的音乐会,其中有一场以年轻观众为对象的“年轻人的音乐会”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夏季音乐节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做古典音乐普及教育,通过与教委的合作,在夏季音乐节的平台上,已成立了3支学生艺术团体。”周平说,在音乐普及教育中,针对少年儿童的音乐会比较低龄化,受到很多小学生的欢迎,但面对中学生就会遇到不少困难,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简单的吸引力不够,太复杂的又听不懂,向他们普及古典音乐,难度很大。
而纽约爱乐教育部门带来的“年轻人的音乐会”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其节目涉及的年龄层从上至下分布很广,而且,这场“年轻人的音乐会”演出的都是当代作品,其中两首曲目由13岁的作曲家创作。多媒体的运用、演奏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同龄人不管喜欢与否、听懂与否都会觉得有亲近感。周平表示,国内并不缺这样的素材和人才,缺的是把这种音乐文化传导出去的理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