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扶青计划”委约艺术家唐诗逸作品《唐诗逸舞》被来自英、德、美等国的专家评价为“舞蹈呈现技巧过硬,编排巧妙,完成度高”。(唐诗逸供图)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杨浥堃,从2009年起就活跃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等多个国内戏剧节上。今年,而立之年的她迎来了一段梦想的新航程。杨浥堃以自己编剧的作品《五脊六兽》报名参加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并成功入选,这也是她首次尝试做导演,充满惊喜的杨浥堃干劲满满。
多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培养青年艺术家已形成立体、多样的梯级扶持机制。其中,已成功创办运作5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为新人新作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与平台,先后委约青年艺术家59位,诞生原创作品50部。纵观这50部原创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当代、本土、跨界以及思考”,“扶青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进行艺术观念的探索,为中国艺术的未来注入新的成色。
5年后,“扶青计划”正迈向新的征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不少青年艺术家的委约作品具有‘二度创作’的潜力。我们正在探索后续培育的机制,开发委约作品的成长性。”“扶青计划”不仅推出青年艺术家,也努力把他们辛勤的艺术创作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制定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5年前,青年导演王翀是首届“扶青计划”委约艺术家之一,当时他推送的作品《海上花2.0》风格独特,结合清末小说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影像风格,实验性强,时长只有18分钟。如果当时没有“扶青计划”提供资金和平台,《海上花2.0》 根本没有演出的机会,“更不可能走入荷兰鹿特丹艺术节,从此开始国际舞台之旅。”王翀说。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多产、且在业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导演了。
“扶青计划”中的一大批作品纷纷走向世界舞台。2015年委约作品音乐电影《斩断》自首演后,邀约不断,已赴美国纽约亚洲协会、匈牙利布达佩斯之秋艺术节,并将马上赴印度新德里艺术节、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等地演出。而今年“戏剧音乐事件”《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和舞蹈剧场《唐诗逸舞》两部作品,已分别被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演出采购商相中,即将走向海外市场。
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委约阶段,要让他们直面观众,接受市场的检验。对此,“扶青计划”有更长远的构想。在未来,“扶青计划”将引入社会多元主体的投入和资助,帮助优秀委约作品进入深入孵化阶段;制定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创造条件让他们留在上海创新、创业。
邀请名师点拨新人
知名导演田沁鑫与艺术节渊源颇深。17年前,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就亮相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在艺术节上演的《北京法源寺》,也是田沁鑫近几年的重要创作。“扶青计划”创立后,田沁鑫受邀加入艺委会,寻找新人,点拨新人。5年来,谭盾、杨丽萍、林兆华、林怀民等34位各个领域的专家不辞辛劳,甘为人梯,他们以热烈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机勃勃的艺术新生命。
年轻人思想活跃,在作品中展现了很多前卫、新潮的技术和观点,但真正打动田沁鑫的是那些有精神力量的作品,“我想与有志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分享的是,创作总要有点精神追求,总要有点中国韵味。讲好中国故事是很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才能和世界对话”。
非科班出身的“天才作曲家”吴承昊连续两届受委约创作作品。2013年,18岁的他创作了交响乐《白鱀豚歌》,讲述长江白暨豚灭亡的悲剧。当年,《白鱀豚歌》 便受美国亚洲协会和线圈艺术节邀请赴纽约演出,成为线圈艺术节唯一首演即门票售罄的演出。
2014年,吴承昊又以一部《最后的草原》表达他对草原生态的理解。当时,“扶青计划”帮他找到了内蒙古安达组合乐队一起进行创作,吴承昊跑到内蒙草原,融入游牧生活,让他的创作扎得更深,味道更浓了。
交换创想、经验与资源
颇受关注的舞蹈剧场《唐诗逸舞》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演员唐诗逸的转型之作。2015年央视《中美舞林争霸》中,唐诗逸荣膺个人最高奖“超级舞者”。这部作品是她第一次尝试自己编舞,参与舞蹈作品的整个制作和演出过程,压力和挑战接踵而来。
剧场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作为一名原创编舞,唐诗逸在将抽象的创意、构思转换为具象舞蹈的过程中,需要与配乐、舞美服化等各个涉及舞台呈现的部门打交道,有时要掌控全局,有时又要事无巨细。音乐如何配合步点?服装如何为舞蹈神韵锦上添花?编舞之外,还考验着唐诗逸对色彩的认知、服装的理解和音乐的感受,甚至还要懂一点心理学。
年轻创作者刚开始起步时难免遇到类似的障碍,“扶青计划”给了他们强大的支持,例如,帮助唐诗逸将想象中“唐朝青绿山水”的舞美概念变成一件件美丽戏服的,就是业界资深服装设计师钟佳妮。“徒弟”唐诗逸所面对的辛苦与考验,国家一级编剧佟睿睿看在眼里,但她认为这是宝贵的创作经验,“一部委约作品从青涩到成熟,见证了年轻创作者迅速成长的过程”。
文汇报记者 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