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顾劼亭推出的作品《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用钢琴曲与汤显祖《牡丹亭》中角色“对话”的艺术构想得到不少海外买家的关注,买家们认为这很有想象力,会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演出方供图)
今天闭幕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在申城舞台上汇集各国经典原创作品,更在国际演艺行业领域为国内外艺术机构、艺术家交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在今年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共有420余家机构的近800位代表参与交易会,他们来自60个国家的地区。不管是前来推介节目的卖家,还是采购节目的卖家,都在这个平台上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艺术节通过设展台推介、视频推介和演出推介等多种形式,共有387项涉境外项目与创投达成合作意向。
虽说是交易会,可与其说它的核心是“交易”,不如说是“交流”,数百项演出意向的背后,海外买家们看到的是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把“中国故事”越讲越当代,越讲越自信,而在17场专业研讨会和论坛上,中国创作者和演出机构学习的是海外艺术创作的最新趋势和节目包装推广的专业手段。
走出去,引进来,艺术节让台上台下都成为一场文化的流动盛宴。
“中国故事”扬帆出海,正是顺风乘势时
“中国故事”是本届交易会的主角,共有146部国内原创演出项目与海外机构达成演出意向。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国内艺术创作者对中国故事的表达越来越有自信,而“中国故事”也通过这些青年艺术家,焕发出勃勃生机。艺术节中心节目交易部主任刘丹说:“盘点近几年的‘走出去’不难发现,如今以现代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尤其是中国青年人的原创新作成为国际买家关注的一大重点。
本届艺术节委约作品昆曲 《我,哈姆雷特》 就是一例。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演绎莎翁笔下最经典的悲剧人物。虽然独角戏在传统戏曲里曾有折子戏的形式,而一人挑梁一整出大戏并未有过,更不用说还要分饰生、旦、净、丑不同角色,把戏曲行当演个遍:哈姆雷特用张军的本行小生演绎,掘墓人则以丑行应工,哈姆雷特父亲的程式表现更接近于净角,而女友奥菲利亚是闺门旦。该剧还未正式演出前,英国南岸艺术中心就邀请这个作品参与该中心的“中国·变奏”系列活动。而墨尔本艺术节前任主席甘特纳则在观看首演时感慨:“导演李小平和张军对莎翁此剧的把握线条清晰,人物内心表现深入。”
海外机构组团亮相,摆摊海淘不忘交流创作
去年,艺术节首次发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的22个艺术节跨越国界与传统,打通文化疆域“新丝路”。今年,“一带一路”沿线的30个国家的60个艺术节在交易会现场摆起了摊,以强势集结的形象吸引参展机构的注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还分别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和乌兹别克斯坦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录。
在前来中国“海淘”的买家中,不乏奥林匹克戏剧节国际委员会、美国国际演艺出品人年会、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英国南岸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这样的知名剧院,同样也得到以色列艺术节、丹麦儿童国际艺术节、新西兰奥克兰艺术节、德国莱茵高音乐节等艺术节的关注。这些资深买家被刘丹称之为“洪荒之力”,不仅是因为他们能为“中国故事”提供广阔的国际平台,更因他们作为资深买家,更加了解舞台创作的最新趋势和观众的欣赏口味变化,从而为主创提供更为专业的意见。
在演出项目视频选拔推介会上,买家们是评委,前期对入围的55个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在推介会现场针对候选项目主创的推介进行发问,从创作意图、灵感起源,到排练周期、五年计划,再到节目成本、团队大小无一不问。既是为台下的买家争取更多的实用信息,也为创作者如何更好地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支招。
研讨会和论坛上,买家们还介绍了国际演艺最新的技术和创作方向,涉及婴儿剧场、沉浸式戏剧、VR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美国纽约三腿狗艺术科技中心艺术总监凯文·坎安宁在交易会现场“摆摊”,带来他们12月将在纽约首演的首个AR戏剧《仙踪元素》: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移动应用,在特定时间点对准舞台,就能为舞台上的剧情加入阵雨、云朵等多种视觉特效。而他也在论坛上分享了为艺术家搭建的“科技社区”,探索科技应用于表演艺术的可能性。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